俄乌冲突这场大戏,谁也没想到会变成今天这个局面,开局本以为是俄罗斯一边倒的操作,接着美国和欧洲国家疯狂加码制裁,最后整了个“全员卷入”的局面。

结果谁输谁赢现在还不好说,但有一点已经开始明朗化了,一些个曾经在欧洲经济、政治中呼风唤雨的角色,逐渐显露出了最大输家的姿态。

那么这个最大输家国是哪一国呢?这和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又有什么关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默克尔的警告,不要让欧洲变成战场

默克尔这位“铁娘子”在2021年退休了,但是她在德国是经典不衰的政治人物,虽然退休了她的一些言论还时常具有深刻的洞察性。

关于这次俄乌的警告,其实要追溯到数十年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她早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就提醒过欧洲,尤其是德国,必须在俄欧关系上保持平衡。

当时她的意思很明确,跟俄罗斯的关系不能彻底搞砸,因为欧洲的能源、经济,还有地缘政治,跟俄罗斯绑得太紧了,一旦闹掰欧洲吃亏最多。

很多人觉得默克尔胆子小,毕竟当时正值北约和欧盟一致对俄罗斯喊打喊杀的时候,她却一边嘴上说“俄罗斯要付出代价”,一边又偷偷维护北溪天然气管道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操作让人看不懂,但默克尔的算盘其实很精,她知道德国是依赖俄罗斯能源的,天然气供应被掐住,整个德国的制造业命脉都得断。

她还说过一句特别现实的话:“欧洲不能再成为大国冲突的战场。”这句话,当时听着可能有点老生常谈,但今天回头看真是一语成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下面就来细数一下,这位铁娘子的先见之明在俄乌战争中的验证吧。

俄乌冲突后,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被大幅削减,德国受到的冲击比欧洲其他国家大得多,为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德国长期以来对俄罗斯天然气依赖太重了,2021年,德国天然气消费的55%都靠俄罗斯供应。

这就像一个人天天靠一种药物维持生命,一旦药没了病立刻显现。

那年冬天德国不少人都在网上抱怨:取暖费疯涨,家里暖气不敢开太久,甚至有人直接回归烧木头取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企业也在哀嚎,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甚至公开表示,高昂的能源成本让它不得不削减欧洲的产能,未来可能会转移到美国等能源更便宜的地方。

这是个什么概念?化工产业可是德国经济的支柱之一啊,连这个都撑不住,德国的工业底子还能扛多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可以找别人来帮忙的

有人说既然俄罗斯的天然气不来了,德国可以从别的地方进口,比如美国、挪威、中东国家。

没错理论上是可以,但实际操作起来可不简单,美国真的靠得住吗?

首先美国确实在俄乌冲突后,加大了对欧洲液化天然气的供应,但问题来了,美国的液化天然气比俄罗斯的管道气贵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一边通过向欧洲高价兜售天然气等能源赚得盆满钵满,一边又在吸纳欧洲“去工业化”过程中转移的工业企业。

德国的产业空心化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剧,有人调侃,美国人不光是德国的大兄弟,还是它的“搬家工人”。

内忧也是德国面临的窘境,现任总理朔尔茨上任后,表现得就像个“工具人”,他的对俄政策几乎完全跟着美国走,经济政策上也没什么新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糟糕的是,德国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俄乌冲突后,大量乌克兰难民涌入德国,2022年接收了超过100万人。

这本来是人道主义义举,但问题是德国的公共资源已经捉襟见肘了,原本就有不少人对2015年那波难民潮心怀不满,现在再加上这波,社会的排外情绪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德国普通民众对政府的不满也在发酵,通胀高企,能源账单翻倍,工资却没见涨,甚至还不如东欧邻国。

这种情况下,民众对政府的支持率自然直线下滑。

2023年的一项民调显示,德国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国家正走在错误的道路上,这在过去可是很少见的。

其实德国这方面垮了,连带作用也不小了,那么又有哪些国家变成了倒霉蛋儿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欧洲“铁三角”崩了,俄美更是输家

德国的衰弱对整个欧洲的影响也很大,过去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被称为欧洲的“铁三角”,德国负责经济,法国搞外交,意大利打辅助。

现在德国经济拖了后腿,法国再怎么想当欧洲的领导者底气也不足,意大利呢?自顾不暇,别指望它能干啥。

欧洲现在更像是美国的打工人,在俄乌冲突中既当先锋,又当买单人,但问题是,这个单德国显然已经吃不消了,欧洲的未来发展也因此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可能会问,不是说俄罗斯和美国才是博弈的主角吗?德国怎么就成了输家?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俄罗斯确实也损失巨大,经济制裁、外交孤立,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哪怕从地图上看,俄罗斯控制了乌克兰东部的大片区域。

俄政府也试图通过扩大国内生产来缓解压力,但长期依赖能源出口的经济结构很难一夜之间转型。

最重要的是,俄罗斯的国际形象大幅受损,很多国家即使没有公开批评,也对俄罗斯保持距离,说白了俄罗斯在用国力硬撑战争,但撑得越久内耗越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美国呢?有人可能会说,美国才是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

毕竟俄乌冲突让美国成功重新绑定了欧洲盟友,削弱了俄罗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同时也刺激了自己的军火和能源出口,拜登政府甚至还用这场战争转移了国内不少政治矛盾。

但从长期来看,美国的收益也未必可持续,这场战争耗费了大量资金支持乌克兰,数百亿美元的援助对美国的财政来说并不是小数目。

然后欧洲盟友虽然暂时靠近了美国,但对美不满的情绪也在上升,尤其是在高能源价格和经济压力下,这种不满未来可能转化为更大的裂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美国和俄罗斯都或多或少或少受到些影响,但是对比起德国来,他们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俄罗斯至少有资源、有土地、有“拼刺刀”的韧性,而美国在地缘政治上确实占了便宜,但从长期来看它在欧洲的信誉也在下降。

可德国是真的不一样,它并没有直接参与战争,但它在经济、能源、社会稳定等各方面都被战火波及了。

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德国就是被强制参战的倒霉蛋,既没得到好处,还背了一身债。

说完了德国,我们再看看世界上其他国家在这次战争中所受的影响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战争没有赢家

如果说非要在这次战争中找出一个意外得利的群体,那可能是中东的一些产油国家。

战争爆发后,全球能源市场动荡,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一度飙升,沙特、阿联酋等国家趁机大赚了一波。

沙特甚至还借此增强了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重新塑造了自己的全球形象。

但中东国家真的赢了吗?能源价格上涨对全球经济是一场打击,连带着也会影响中东的长期市场需求。

更何况这种“躺赢”式的收益是建立在战争苦难之上的,既不稳定也不道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这些大玩家,那些夹在中间的中小国家,几乎都在这场冲突中“被迫吃瓜”,比如印度,一边进口俄罗斯的便宜能源,一边又保持对西方的外交平衡。

而非洲国家,粮食价格飙升,民众生活成本陡增,这些国家表面上看似中立,但实际上都因为战争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果非要总结这场战争的结果,那只有一句话:战争从来没有赢家,无论是打仗的一方,还是旁观的一方,每个国家都付出了代价,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战争的本质就是消耗,即使某些国家看似在局部问题上得利,但这种得利是建立在他国的苦难之上,是以全人类的发展为代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正的赢家是那些避免战争、创造和平的人,而不是挑起冲突、火中取栗的投机者。

结语:

德国默克尔早就看透了这一点,所以当年才坚持要跟俄罗斯保持联系,避免发生这场大冲突。

可惜她离任了以后,德国再也没有像她一样冷静又务实的领导人。

今天的德国,只能硬着头皮承受这些,而这场俄乌冲突究竟还要打多久,没人能预测。

如果非要要说清楚谁没有输,其实很难,因为在这场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