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波罗的海海面骤然失去平静,俄罗斯通往德国的“北溪”天然气管道突然发生了四处泄漏。
事发地点位于丹麦附近海域,这条曾经一年输送6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能源大动脉一夜之间瘫痪。
德媒一度直指“幕后黑手”,但随着调查深入,疑点重重:乌克兰团体、美国中情局、甚至欧洲内部博弈,真相越来越扑朔迷离。
而就在2024年11月,德国《明镜周刊》的一篇重磅报道,再次将这场事件推上风口浪尖——一位评论员竟然感叹,这次爆炸对德国反而是件好事!
这究竟是自嘲还是某种深意?真相依旧沉没于波罗的海,而各方博弈却愈演愈烈。
管道背后的博弈与争议
“北溪”天然气管道的故事,要从它的诞生说起。
这条管道在2011年正式启用,是俄罗斯与德国深度能源合作的象征。
尤其是在2021年,俄罗斯通过北溪管道输送的天然气,满足了德国将近一半的年需求量,同时为欧盟提供了16%的天然气供给。
然而,这条“能源纽带”也一直是美国的眼中钉。
早在2006年,美国外交官就公开表示,德国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将让整个欧洲陷入危险。
到了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北溪2号的认证被德国紧急叫停,美国更是对其态度频频施压,直至最终酿成这场爆炸事件。
德媒披露,爆炸发生之前的2022年6月,德国情报部门就收到了来自CIA和其他情报机构的密报:一场针对北溪管道的破坏行动正在策划中。
报告中曾经提及,有“乌克兰突击队”计划租赁船舶,并利用特殊装置秘密潜入波罗的海,目的是为了安装炸药。
尽管德国政府当时将这一情报视为不实信息而未予以重视,但在三个月后,管道真的发生了爆炸,这一先前的警告如今成为了对柏林的讽刺性提醒。
幕后黑手的疑点与多方交锋
爆炸发生后,西方和俄罗斯开始了“指责战”。
俄方明确表示,这是一场“国际恐怖主义”行为,矛头直指美国和英国。
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沃洛金在事件两周年时公开指出,美国通过破坏管道,让德国不得不高价购买美国天然气,背后隐藏的是经济战和政治控制。
与此同时,德媒却另有一番说辞。《明镜周刊》的调查将焦点对准乌克兰。
报道称,一支长期与CIA合作的乌克兰团体从2019年起就开始策划针对北溪管道的破坏行动。
参与者中包括乌克兰前安全官员切尔文斯基,他被曝曾接受多年的CIA培训,甚至是“特别挑选”的“值得信赖的特工”。
行动所使用的炸药并非乌克兰制造,但来源成谜。
而美国知名调查记者西摩·赫什则表示,爆炸行动完全是美方主导,以军演为掩护进行的秘密行动。
这一连串的指控,让“北溪”事件成为了一场罗生门:西方媒体将锅甩给乌克兰,但乌克兰方面否认参与;俄罗斯坚称美英是幕后黑手,却遭西方媒体刻意淡化。
德国虽被卷入风波,却在关键时刻保持沉默,甚至一些舆论竟公开称,“爆炸未必是坏事”。
德国的态度与能源危机背后的得与失
爆炸之后,德国国内的反应耐人寻味。
就在事发两年后,《明镜周刊》的一位评论员在文章中宣称,北溪管道被炸对德国是一件“好事”。
原因很简单:德国对俄罗斯能源的过度依赖,早已让美国和波兰等盟友不满,这次爆炸正好“逼迫”德国转型可再生能源。
不过,数据却让这番言论显得站不住脚。
根据“世界能源统计”网的数据,2023年,德国超过77%的能源消耗仍然依赖化石能源,能源进口占比高达69.8%,可再生能源的增长并没有出现评论员预期中的“爆发式”发展。
此外,爆炸还直接加剧了欧洲的能源危机,德国工业成本飙升,大批企业破产。面对这些代价,“好事”论究竟有几分真实?
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
随着各方调查深入,更多疑点浮出水面。
今年8月,德媒报道称,一些被锁定的嫌疑人因波兰的干预而被释放,德国对此表示不满,认为波兰“故意阻挠”调查。
而俄外交部则在10月高调宣布,已掌握美英参与的确凿证据,将视时机公开。
一边是被迫接受“最后通牒”的德国调查机构,一边是坚称美英有罪的俄罗斯,这场真相争夺战背后,更多的似乎是利益之争。
到底谁在说真话?北溪爆炸给德国带来的,究竟是能源独立的契机,还是经济衰退的催化剂?如今,波罗的海的水面早已恢复平静,但关于这场爆炸的博弈,远未结束。
信息来源:
环球时报——坦白了?“炸了是好事”2024-11-21
环球时报——德媒爆猛料:“北溪”爆炸案嫌犯曾长期接受美中情局培训2024-11-21
观察者网——德媒又爆猛料:北溪爆炸案嫌疑团体与CIA有关联,德国事先收到警告没当回事
2024-11-21
每日经济新闻——最新!“北溪”管道爆炸事件,俄外交部发声:已掌握这一重要证据2024-10-09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