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大战,即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场旨在破袭日军交通线、粉碎其“囚笼政策”的著名战役,也是继“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发动的又一次更大规模的对日作战,还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对日发起的最大规模的主动进攻。

偏偏这场极具历史意义的战役却在日后几十年中饱受非议与质疑,一个重要根据就是毛主席当年对百团大战提出的批评,不少人因此对这场战役进行了彻底否定,彭德怀本人也因此备受诟病。

围绕此事回顾历史,发生在延安整风期间的一件小事很是耐人寻味。

因为有人对百团大战提出了不公正的批评,彭德怀感到恼火之余决心和毛主席交换意见,没成想,毛主席的一番话让他的怒气烟消云散。

“我先给你作检查,造成这样子的后果,责任全在我,事先没得向你通气,事后又没得向你作解释。百团大战是无可非议的。从组织手续上讲,你战前对军委有报告,当时军委和我个人也是同意了的。如果讲到缺点的话,那就是军委回电未到,你就提前动作了。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嘛。若说有错,首先错误在我,我不但同意了,给你发了电报,还向你提出这样的大战役是否可以多搞几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如此说绝非虚情假意,相反,这段话还深刻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毛主席批评百团大战的态度是建立在肯定这场战役的基础上的,换言之,他的批评是希望我军能够学会客观看待胜利、从中吸取教训。

从这样的认知角度出发,再来审视毛主席当年对百团大战的批评才会发现,伟人的智慧的确值得佩服。

首先,有关于百团大战发动时机不够成熟的问题,彭德怀在《自述》中进行过解释。

“百团大战最主要的问题是,战役之前没有估计到日本法西斯打通粤汉路,是为了便利进行太平洋战争,因而战役举行过早,没等中央批复就发起了。如果再熬上半年,或者等敌人兵力更加分散时,再发动战役,其战果可能要大得多,其意义也要大得多。”

其次,有关于百团大战对于我军实力的曝光问题,彭德怀也有过解释。

“这次战役过早地暴露了八路军的力量,迫使日军从华东、华中调回一个师团的兵力,加强了对我华北根据地之进攻。特别是太行山区,在敌人的‘三光’政策下,人民遭受了一些可以避免的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从最初的20个团参战发展到后来100多个团的规模,战斗时间持续3个半月之久,这些战情变化不仅出乎毛主席等领导人的预料,也深度反映出当时的八路军高层将领对敌强我弱形势的估计严重不足,还有对敌后战局的长期性、持久性认识不够。

其实,要说毛主席对于百团大战最为不满的地方,恰恰在于宣传方面,本是一场对正太路和其他主要交通线的破袭战,可后来调动的兵力越来越多,对外宣传就成了“百团大战”,对此,聂帅多年后回忆此事时有过解释。

“毛主席批评说,这样宣传,暴露了我们的力量,引起了日本侵略军对我们力量的重新估计,使敌人集中力量搞我们。同时,使得蒋介石增加了对我们的警惕。你宣传100个团参战,蒋介石很惊慌。他一直有这样一个心理,害怕我们在敌后扩大力量。在他看来,我们的发展,就是对他的威胁。所以,这样宣传百团大战,就引起了比较严重的后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毛主席的全局观,我军的确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六中全会提出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上,对华北始终应该采取“巩固为主,在巩固中求发展”的策略。

当百团大战在华北战场打响后,毛主席首先采取的是支持、肯定的态度,与此同时,在一定场合、一定范围内指出其中的不足,随时注意纠正在宣传工作方面出现的偏差,这也才是伟人批评百团大战背后高屋建瓴般的视角与智慧。

至于后续党内军内一些高级干部多次指出百团大战的缺陷与不足,尤其是在批判彭德怀过程中旧账重提,即便出于“维护毛主席”的心理,也未能领会毛主席当年批评百团大战的真正意图。

事实上,早在延安整风中对百团大战第一次提出批评时,毛主席就已经对这场战役进行了科学的评价和结论。

“百团大战在群众中应该说打得好,在高级干部中也要说明百团大战是英勇的,只能在战术上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