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种说法,电视剧《燕云台》“洗白”了萧绰(萧燕燕),而《大宋宫词》则是粉饰了刘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洗白”可以认为是对的。更准确的说法是,这类电视剧其实无论架设于什么样的历史情境、人物背景,不管是历史真实存在的人物,还是架空、虚构的古代人物,或是都市人物,都有着类似的性格、情商、命运坎坷与顽强斗志,主角都会为爱痴狂。这类大女主戏都会有无怨无悔的备胎(暖男),也会有被女主感情感动的回头浪子。简单来说,这类电视剧的梗概都是“傻白甜”有人爱,“白富美”能逆袭。

当下国内(内地)出品的电视剧,整体上就是放大版的综艺、延长版的MV,对于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描述,不仅远逊于TVB制造,而且也大大逊色于央视上世纪80-90年代的产品。

《燕云台》和《大宋宫词》为代表的所谓历史人物剧,更大的问题在于,没能反映出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领域的一个核心矛盾,那就是皇权对于女性的不相容。这种不相容,或者说排斥,不光表现在古代中国,其他很多国家也存在,尽管一些国家确实在特定时期选出了女王,却也是男性角色的女王——其王夫的政治地位等同于王后,最大的政治责任就是确保女王生下嗣子。

古代中国,抑或说古代的许多国家的核心政治伦理,就是将皇帝或者国王进行神化——元代、清代的皇帝除了扮演中原共主以外,还有草原联盟盟主(可汗)的身份——君主被认为是天子,受命于天,“与宇宙中四级运行、土地昌盛”、“继往开来、联结天人”密切相关,是礼仪祭祀与宇宙秩序的轴点。在这套政治秩序中,女性是受到高度贬抑的,其责任无非就是生育皇嗣,还不一定有抚育、教导的责任。

特定情况下,宫廷中的女性逾越妻子的角色,参与到王朝政治事务,会受到王朝官僚阶层的极大排斥。无论是萧绰刘娥,或是古代中国历史上在政治领域展露过锋芒的其他杰出女性,如果其性别是男性,那么围绕其身上的各种指责就会马上烟消云散。又或者反过来,要是曹操、李世民、玄烨等男性人杰的性别调换了过来,那么他们所做的很多事情,将是让世俗社会无法容忍的。

妻子问政,不被允许,而当皇帝年幼或是暗弱,母亲或是祖母问政,但又不是事无巨细的掌控所有事务,还不存在“污染”皇家血统的风险(不与他人媾和),这种情况下能够得到一定的谅解。宋朝时期就有多位太后临朝称制。这也是古代世界的一个传统:蒙古帝国,帖木儿帝国,拜占庭帝国,莫卧儿帝国乃至阿兹特克帝国都有类似的成例。但这并不是女性获得很高政治地位或是平等政治地位的象征——太后的权威是因为生育、养育了皇帝的血统或资历而获得的。这种情况下,太后的女性身份等于被祛除了,而是具有皇室血统的元老。

九州出版社、后浪出版近日引进出版了美国堪萨斯大学东亚系历史学教授马克梦(Keith McMahon)所著的《天女临凡:从宋到清的后宫生活与帝国政事》一书。这本书借助了历代正史、笔记小说,梳理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宋元明清,以及辽、金等王朝历代后妃的典型经历与事迹,围绕一夫多妻制度下的后宫关系和女性统治两个焦点。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发掘了从宋朝到元朝,再到明朝,皇帝与官僚阶层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和成例规范,最终在明朝以及清朝大多数时间杜绝了再诞生刘娥、萧绰这样的临朝称制女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下图,了解真实的后宫▼

《天女临凡:从宋到清的后宫生活与帝国政事》这本书考察了不同朝代选拔宫廷女性时的不同倾向、她们的生育与受宠情况、她们的品阶与晋封、她们与奴婢的关系、她们与娘家的关系等主题,探讨了宫廷后妃的生活和她们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挑战。

汉族皇帝通常册封汉族女性为后,但也会迎娶其他族裔,比如来自朝鲜的女子为妃;而非汉族皇帝则会倾向于从同族或是其他非汉族群中挑选皇后,以及继承人的生母,比如清朝皇帝非常青睐蒙古后妃。从后妃的社会地位来看,唐朝时期的惯例是贵族出身的女性更可能成为皇后,而一般精英阶层的女子会成为妃嫔。

明朝为了避免女子干政,规定后妃必须出自低层官僚或者平民家庭。清朝虽然恢复了从贵族阶层选拔后妃的制度,却仍然严格限制后妃所可能依仗娘家人获得支持的情况。

既然是谈到后宫生活,《天女临凡:从宋到清的后宫生活与帝国政事》书中也探讨了皇帝后妃的行房秩序。这当然不仅仅是皇帝一个人的私事,而是受到王朝整个官僚阶层上层强烈关注的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明朝典籍的记述,皇帝需要遵循古礼娶121位后妃:皇后1名,夫人3名,妃嫔9名,世妇27名,御妻81名,有严格的行房周期表,遵循宇宙秩序。

一个皇帝如果违背了这方面的行房周期表,专宠一人(比如明神宗专宠郑贵妃),或是随意宠幸不符合后妃身份的其他女子(比如明武宗,又如金朝的海陵王),就会招致官僚阶层的群起围攻。

清明上河图立体书 ,来啦!

▼点击下图,回到赵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