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到端”似乎正在快速替代“冰箱、彩电、大沙发”成为汽车一线门店最火热的词语,甚至超过了销售顾问对于其真正含义的理解,以至于有人向顾客解释“端到端”就是“从A点开到B点”。
不过对于理想汽车而言,“从A点开到B点”或许真的可以成为“端到端”的另一种解释——11月28日,理想汽车成为了全球第一个向用户全量推送“车位到车位”智驾的品牌,甚至比半年前的时间表还早了一个月。
要知道,就在一年之前,理想汽车的“百城NOA开城”目标都只得靠着“通勤模式”达成。
而从今年6月李想在“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提出“快、慢双系统”概念,到11月底实现“车位到车位”全量推送,理想汽车的全新一代智能驾驶技术架构“端到端+VLM(视觉语言模型)”的价值,只用了四个多月时间,就从不明觉厉变成了触手可及。
这种转变的速度,甚至让很多人都没有“回过味儿来”。毕竟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理想汽车的成功都被认为是靠着“冰箱、彩电、大沙发”这种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能力,而以一种可以触摸的速度实现在智驾领域的逆袭,多少有些“不可思议”。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车位到车位”让智驾进入新阶段
“车位到车位”,顾名思义,用户从坐上车就可以启动智驾,直至最终目的地完成自动泊车,全程无断点。这意味着,系统需要解决包括狭窄小区道路、停车场道闸、高速收费站ETC通行,以及环岛、掉头、施工改道等相对复杂场景的应对。
尽管我们已经在各种新车发布会上看到过这种体验,但相比于其他品牌仍停留在时间表中的落地规划,或是只开放给少数“先锋用户”体验,理想汽车是第一个实现全量推送的品牌。
我们在OTA 6.5版本的体验视频中可以看到,用户开启智驾后,车辆从车位驶出,到通过小区道闸都能够非常流程通过,而像进出环岛、掉头这种复杂场景,也可以果断、高效完成。此外像高速公路收费站通过、公交车道识别、学校等特殊路段的减速与提醒,在这个版本中也都可以实现。
其实如果拿出这些能力中的某一些,我们或许能够在其他企业的智驾产品中找到,但将所有这些集于一身的,理想汽车是唯一一个。
尽管OTA 6.5看上去只是将这些能力集于一身,但对于用户而言是体验的巨大提升。虽说拨动换挡拨杆开启智驾是个很容易的操作,但也意味着用户需要再整个旅程中,不断经历“激活-退出”的过程,这种连贯性的缺失其实会让用户更倾向于只在长时间单一场景下,才会开启智驾。
理想汽车产品部高级副总裁范皓宇透露了这样一组数据:相比去年12月,2024年10月理想汽车用户的NOA里程占智驾总里程(包括ACC、LCC等)的比例从70%提升到了90%。
在无图NOA推送后,NOA的可用范围大幅增加,体验的提升带来了用户依赖度的提升。而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车位到车位”的全量推送,这一比例会进一步上升。
当然,体验的提升不仅在于会做更多题了,此前会做的题,正确率也在提升。
OTA 6.5版本在一些复杂路况下的表现更加成熟,更接近“老司机”,比如进出环岛更加果断、路线选择更加精准;在拥堵、加塞等情况下博弈能力更强;绕行障碍车会更流程,而不会减速、甚至停车后再绕行;无保护左转时把握车流间隙的能力更强等等。
这都让智驾变得更加好用。
当智能驾驶已经逐渐成为中高端用户购车决策中的重要因素时,用户也更希望智驾可以解决高频、困难场景的痛点。毕竟在车流稀少、路况极佳的高速公路上,即便是定速巡航也能有不错的表现。
而用户所面对的,是办公楼复杂的地下停车场,即便每天重复行驶,但弯角坡道依然要小心翼翼;是下高速时需要留意NOA退出时间,通过收费站后还要再找时机开启;是在狭窄的小区道路里,不仅需要避让停满的机动车,还要时刻小心“鬼探头”的出现。
将这些场景交给系统解决,不仅会让驾驶变得更轻松,事实上也会更安全。
因为OTA 6.5版本在已经覆盖高风险、高频的前向、横向区域后,实现了360度全方位守护。尤其是后向主动安全能力,理想汽车开发了后向AEB(自动紧急制动)和后向MAI(误加速抑制),可以在任意方向的倒车过程中介入工作,很大程度提升了在低速泊车场景下的安全能力。
智能驾驶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不断经历问题,然后不断地改善,对于用户而言,同样伴随着从谨慎到适应,再到越来越多场景下的放心的过程。
而这种信任的建立,不是依靠PPT的精美,而是每一公里的日积月累——截至广州车展发布会,理想汽车在全国范围的智能驾驶里程已达到26.7亿公里,相比去年底提升123%,主动安全累计避险次数超360万次,而相较于7月,端到端+VLM智能驾驶系统的MPI平均接管里程已经提升了3.5倍。
“差生”的逆袭之路
如果说7月中旬,理想汽车完成了OTA 6.0无图NOA的全量推送,是追赶上了行业中智驾头部企业的步伐,那么短短四个月之后,理想汽车就成为了智驾“头牌”,率先实现了“车位到车位”能力,在OTA 6.0中还无法实现的环岛、掉头等场景,也都得以补足。
四个月时间里,理想汽车经历了什么?
或许这还要从李想提出的“双系统”开始说起,我们借用“理想同学”对于“双系统”概念的解释: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在马路上行驶时,有两个超级大脑——系统1和系统2。“系统1”像一只小猫,可以快速帮汽车做决定,比如一眼就能知道前车车速,然后告诉汽车自己应该开多快。但它有时候也会犯错,所以需要“系统2”,它像一只小狗,会用鼻子闻闻周围的环境,帮助汽车仔细思考。比如转弯时,会看看交通灯,再想想安全规则,这样就更加安全。
而系统1和系统2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实现,就是通过端到端和VLM。
但就像开篇我们讲到的“段子”,连用户都知道端到端,可又连销售人员都搞不懂端到端,端到端“泛滥”的时代里,其实不同品牌的技术架构有着巨大的差异。
“除了理想采用的One-Model一体化的端到端,还有分段式端到端和模块化方案,大家可能还听过像感知端到端、规划端到端,其实也是分段式的一种。”理想汽车智能驾驶技术规划负责人文治宇说道。
分段式,一体化端到端就像是我们常玩的“传话游戏”,信息从第一个人开始,一个个传到最后一个人,中间一定会出现遗漏和偏差,最终出现信息衰减,这就是分段式方案的问题。而理想采用的一体化端到端,可以将以往感知、决策、规划等多个模块集成到一个神经网络模型中,每个中间环节都可以获得全局信息。
此外,模型的相关计算需要再NPU上完成,而规则相关的计算要在CPU上完成,如果整个计算过程混合了模型和规则,就意味着需要在不同计算单元之间转换及等待。但一体化端到端可以在NPU内一次性完成完整推理,这也就显著降低了响应延迟。
“从数据驱动效率来看,理论上有了更大体量的数据,的确可以帮助训练更好的模型。而分段式方案的训练也是分开的,的确能达到各个部分的局部最优解,但组合在一起通常不是全局最优解。”文治宇补充道。
而一体化模型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数据闭环的优势,从而提升模型迭代效率。事实上,过去两个月时间里,理想汽车一共迭代了25版模型,平均2-3天迭代一次。从最终的结果来看,MPI平均接管里程从首个版本的10公里一次,提升到目前接近30公里一次,提升3.5倍。
但这也是理论,实现这些还需要人的努力。
“后进生逆袭到第一梯队很正常,首先我们的组织效率确实非常高效,我们是向华为学习的组织架构,同时结合自己的企业特点进行内化处理。其次我们通过技术提升做到更好的测试和发布效果,人工智能相比于原先的人力测试更好,又减少了时间和人力投入。”理想汽车智能驾驶研发副总裁郎咸朋说道。
目前在理想的智驾团队中,PD、RD和交付团队同步推进,“交付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这也使得理想汽车可以紧随智驾行业的最新技术方案,并且实现更好的速度表现。
这并不容易。
文治宇提到,相比于分段式每个团队负责一个部分,只需要把互通的协议商量好,就可以清晰地运作起来,这样的模式对于模型设计以及团队的工程化能力有着更高要求。同时,端到端“黑盒子”的特性,在以前以实车为主的测试方式下,存在不能很好覆盖完整场景的问题,因此需要配合世界模型的方式,用更大体量的测试来评估,以降低“黑盒”带来的影响。
而如果说理想汽车内部研发组织的变化,是推动“飞轮”转动的开始,那么智驾能力提升在销售端带来的改变,就在加快理想汽车逆袭的速度。就像郎咸朋所讲:“模型和算法对于大家而言都不是秘密,最终比拼的是有没有算力和数据去训练算法,更直接讲,就是有没有足够的销量去获取更多利润来养自动驾驶的算力和数据。”
截至目前,理想汽车智能驾驶训练数据已达26.7亿公里,年底预计会达到30亿公里,而理想汽车拥有的整体算力达到6.83EFLOPS,到年底将超过10EFLOPS。这些训练算力和基建设施的投入,每年超过了10亿元。
而从市场端观察,技术演进带来的最直观变化,就是7月中旬无图NOA推送后,理想汽车的门店NOA试驾占比增长近3倍,AD Max车型销量也持续增长,目前30万以上车型AD Max销售占比70%,40万以上车型AD Max销售占比达到80%。
随着智驾体验提升被更多用户所认可,理想汽车逐渐开始在曾经落后的智驾领域找回“存在感”,加之本就出色的舒适、智能这些维度,使得理想汽车在竞争与内卷更加激烈的下半年车市,反而走出了上扬的曲线。
更多用户基数,带来了行业领先的500万Clips模型训练量,而这些数据的累积又让理想汽车获得了更快的技术迭代能力,“飞轮效应”逐渐加速。
大公司视点
其实对于年轻的新势力品牌来说,犯错太正常不过,但理想汽车是一个非常善于“反思”和学习的企业,也就使得每一次的挑战最终都能转化为推动企业更上一层楼的动力。
而更根本的,其实是理想汽车对于产品和技术的极致追求。
从当年的“冰箱、彩电、大沙发”,到如今的“车位到车位”,看上去也许都不算是什么奇思妙想,但理想汽车可以把它们做到极致。而在如今,越来越多“小理想”出现后,理想汽车也可以很快在其他领域实现追赶,并且构建新的护城河。
这并非“流量为王”思维下的“打一枪换一个地”,而是在造车这个“水桶”上不断加高自己的护板。当然也正因如此,理想汽车能在2024年的惨烈竞争中,不靠发微博的数量就能赢得销量的领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