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最近在一个去年开业的商业项目内,听到一旁行人的对话,字里行间像是出差特地前来观摩的,不过背景不重要,重要的是,从个人角度而言,觉得该项目其实挺好,尤其大多第一次到访的客人多少会有点惊艳感,那为什么会得到如此轻描淡写的评价呢?
首当其冲的原因,当然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加上各种形式的自媒体添加的滤镜,确实会导致我们在实地前往各种项目前,抱有过高的预期。到达现场后的心理落差由此而来,“啊?就这?!”的感叹也就不足为奇。
但个人认为更重要的是,这最终取决于我们对于事物是否有与时俱进的认知能力。
这个与时俱进,一方面在于如何判断“媒体的声音”——从海量信息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部分,这是在自媒体占据主导的互联网环境中需要掌握的技能,否则容易变得人云亦云。
我觉得可以理解的是,确实不少同行日理万机,少有时间去各项目市调,看市场上各个维度商业项目的变化。反而各种社交场合、行业交流群,会成为获取信息甚至形成定论的渠道。这时往往会发生有趣的悖论,即道理是对的,但可能未必是合适的;同时,若对业内趋势是后知后觉才获得的,那基本很难在自身项目上奏效。
比如用近年翻红的二次元市场举例,若项目的操盘人并不深入了解该领域,仅仅听过行业交流亦或是自媒体的引导拍脑袋说“这个好,我们也要做”,那大概率做不好,因为缺乏时效性和专业度——一个锦囊等传播开后,其大部分红利基本已经被瓜分掉了,再加上如果你手上还没有“说明书”,那大概率会成为投机者的“韭菜”。
我在《二次元方法论可以,但成功更容易眷顾有决心或有准备的项目》一文中关于对静安大悦城的解读是个正向的例证。
同时,对信息、资讯的判断力,本质上依旧需要自身对行业认知的积累。我不是说现在从业者看得少,相反,当今社交媒体环境甚至足不出户都能看世界,但摄入和输出是一个过程和能力。
依旧拿二次元细分市场举例,相信很多同行都领教过最为蓬勃的日本二次元环境,但并不代表能做出类似的作品,因为不论是内容还是消费群体,我们都还处于养成阶段,知道高标准为何物,同时又能放眼实际、循序渐进地践行,才是认知转化的价值。
另一方面,是对标的物的认知态度。回到文头,当时发出评述的几位路人的步伐、神态,完全是走马观花,自然很难沉下心来从“平凡”中看出值得为己所用的价值点。
不是说此番行为有错,但我认为这样的水准不高,行业要发展进步的话,提升自身对“具有比较优势的”事物的挖掘能力很重要,而无需带有审视的心态去数落各种平淡,否则也只是浪费时间。比如你已经看到过100分的作品,但自己的作品是70分,那如何从多个80分的作品中挖掘出值得借鉴的部分,比只看一个100分的作品也许更有实操性。
出于工作原因,有时我必须去一些肯定做得不怎样的商业项目市调,但即使如此,我也会积极去探索其中一些值得玩味、有趣的部分,比如有次看到某项目内,竟然有两位老伯在公区下围棋,你说这是一种荒诞的景象还是一种灵感来源呢?这就取决于用怎样的心态去看待了,此前出圈的星巴克围棋角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
而如果进一步细化到品牌招商、市场营销、运营等层面,关于这个话题,我其实早在2021年《关于“场商”》一文中就有所阐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跳转阅读。
有时候发现,我写过的推文实在太多了,很多想表达的观点都早已写过,因此新观点的触发或老观点的补充需要一些契机,它可能来自于一次不经意间听到的对话,也就有了这篇随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