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斑马智行凭借AliOS操作系统走在了智能座舱革命的前沿,开创了国内车载智能系统的先河。
然而,智能汽车的技术演进和市场需求并非一蹴而就,尤其是在与日俱增的竞争者面前,斑马智行未能在短期内保持领先,甚至导致了长达数年的尴尬局面。
2024年,斑马智行开始All in AI,迎来新一轮的战略调整。
但如何建立护城河,则决定了历史会不会再一次重演。
01
起了大早,赶了晚集
斑马智行的故事开始于2016年,彼时的中国汽车市场还远未迎来智能化高潮,车载系统更多依赖于传统的导航、影音播放等基础功能。
但在互联网科技巨头阿里巴巴的推动下,斑马智行以“斑马1.0系统”开创了国内车载智能系统的先河,也自此一度被视为国内智能座舱行业的黄埔军校。驾驶员只需通过“你好,斑马”的语音就能唤醒车机,进而通过语音控制车内的导航、音乐、空调等功能。
今时今日,语音控制功能早已屡见不鲜。但在当时,大多数的车厂根本没有智能座舱的概念,即便是改变世界的Model 3,那时都没有进入正式量产阶段。
2016-2017年,斑马智行逐步完成了系统的规模化部署,第一年便获得了40万台的装机量。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相当亮眼的成绩。
2017年,阿里巴巴进行了战略整合,推出AliOS操作系统,试图将车载系统、智能硬件、工业设备、物联网等多个领域融合起来。
但一个问题是,彼时用户对汽车智能化的接受度相对较低。大部分消费者的主要关注点仍然集中在车辆的性能、安全性、油耗等传统因素上,智能座舱的功能更多是锦上添花的“附加值”,而不是“核心需求”。
即使有些用户对语音助手、自动驾驶等功能感兴趣,但这些技术也尚未完善,市场对智能化的需求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爆发点。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AliOS实际是一个覆盖汽车、IoT终端、IoT芯片及工业领域,并整合原YunOS移动端业务的庞大系统。
这也意味着,斑马系统在做一件十分超前的布局,也开始愈发臃肿,等到市场需求真正爆发,友商不断实现“大模型上车”之时,斑马才猛然发觉,自己长达8年的研究没赶上第一轮风口。
02
瘦身开始,All in AI
随着生成式AI的崛起,斑马智行开始下决心转型。为了让业务更加聚焦,未来只做智能座舱,在此之前,斑马智行秉承着明线发展“智舱”、暗线发展“智驾”的策略。
2024年9月24日,斑马智行在云栖大会上联合通义推出了全新的智能座舱AI——“元神AI”。旨在解决传统座舱体验不佳、服务低频的问题。当前已基于英伟达Orin X平台与通义端侧多模态大模型做出了POC(产品概念化验证)。
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加强与阿里系其他平台的联动,斑马智行能够利用支付宝、高德地图、钉钉等应用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斑马智行还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目标:“100次座舱服务调用不超过1次触控交互”。这不仅仅是对车主体验的优化,更代表了斑马智行对未来智能座舱的理解。
此外,斑马智行在强调“去APP化”,想要改变传统的交互方式,首席产品官蔡明将之称为“iPhone时刻”。
03
能否建立护城河?
一个典型的公式概括了斑马智行的前八年:市场创新——带动业内心智——竞争加剧——差距渐无。
而进入下一阶段前,野心勃勃的斑马又能否冲破这一桎梏?
实际上,过去几年中,智能座舱的赛道并未处于寂静期,竞争异常激烈。
从特斯拉的自研到华为、百度等科技巨头的布局,智能座舱领域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尤其是华为推出的HiCar系统、百度的Apollo Auto等,不仅在技术上具有优势,还在汽车产业链的整合方面表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
诸多车厂也早已建立了软件算法团队,对自身从智驾到智舱等多维度产品做深度适配。
车厂的核心优势在于,有足够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检验数据。
就像蔡明所说,“智能座舱这事在行业里压根就没有做成”,通过装机量、渗透率去评估智舱发展毫无意义,决定生态能够跑通的只有服务数量及用户时长两个指标。
但市场今非昔比,新能源汽车早已不再是曾经那个刚刚与车机系统碰面的懵懂产业,如何在当下与车厂比拼服务数量及用户时长,是每一个第三方厂商都应该警惕的问题。
考虑到智舱本身的门槛相对当前的算法技术而言已经并不算高,即使有领先的创新,如何避免友商们的技术虹吸也是一大问题。
以上几点,决定了斑马智行可以不再“走回老路”。
04
尾声
斑马智行的故事,是一次技术探索和市场适应的全过程。
从2016年“先行一步”的车载互联网梦想,到中途的战略调整,再到今天以AI为核心的“智舱专注”,每一次布局都是在与市场互动博弈。
如今的局面大同小异,为汽车行业带来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从自身的角度,也要时刻警惕护城河的深浅如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