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则关于比亚迪的新闻比较热火。

一个是比亚迪内部一封邮件曝光,要求供应商从2025年开始,在2024年供应价格基础上降价10%,以应对市场更为激烈的竞争。这封邮件几乎立刻冲上热搜,一度排名第一。

另一个新闻更火,就是一张关于 比亚迪秦 参数 图片 )PLUS DM-i海报流出,我们假设海报为真。海报内容为比亚迪以30周年限定版秦PLUS,指导价仅为5.98万元起,史上第一次将一款紧凑级插混轿车拉入5万元区间,同时还推出了零首付的金融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面对这款几年前还十几万的新能源车子,现在突然降价到5.98万元起,即便这个5.98万元可能考虑了旧车置换国家补贴的2万元,还是给本就竞争惨烈的市场带来新一轮的腥风血雨。

当比亚迪拿出这把5.98万元的大砍刀,放眼车市江湖,竟然一个敢战的也没有,就像当年长坂坡的张飞,或者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关羽。

合资阵营无力为战

首先看看合资阵营,在紧凑级轿车领域,韩系美系已经式微,能打的也就是德日两家。德系南北大众同级主力车型为 速腾 朗逸 宝来 以及 凌渡 等几款,日系则是丰田 卡罗拉 、本田 思域 和日产 轩逸 三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几款合资车型指导价基本在10万至15万区间,不过优惠后最低指导价已经拉低到六七万元起,按照实际价格,可能和秦PLUS差不太多。但是别忘了,人家秦PLUS是新能源身份,免购置税,同时车长4765mm,轴距2718mm,超过大部分同级合资车。更重要的是秦PLUS可是插混身份,动力更为强劲,能耗更低,馈电油耗只有3.8L,综合续航高达1245公里,一箱油几乎可以从北京开到上海,官方零百加速也就七秒多点。

总之在这几个硬指标面前,七八万的低配合资,除了牌子之外,完全没有任何抗衡的可能。尤其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方面被自主赶超之后,合资的金字招牌也没有以前那么金光灿烂了。

传统自主以燃油为主

然后看看同级自主。目前同级自主中,最强的几家就是比亚迪,长安,奇瑞,吉利和长城。比亚迪自己就是擂主,自然抛开不谈。长城长期坚持SUV路线,已经基本放弃了轿车,也没有什么合适的产品,最便宜的车型也已经10万+了,所以长城也不考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安倒是有几款轿车,虽然大部分表现平平,好在 逸动 表现非常不错,一直是自主轿车常青树,不过现在逸动官方指导起步价接近10万元,而且还是纯燃油,双方也不是一个层面的对手。逸动当然也有新能源,但是指导价14.99万元,价格悬殊太大,本身销量也非常平淡,不具有对抗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吉利几款轿车卖得不错,尤其是 星瑞 ,在同级燃油车已经是自主代表车型,配置高,空间大,性能出色,问题也是燃油车,和秦PLUS的插电混动有着代差,同时价格也比秦PLUS明显更贵,所以也几乎难以抵抗。吉利还有一款定位更低的主力轿车 帝豪 ,官方指导价6.99万元起,和秦PLUS高度重叠,可惜产品力方面差距较大,一方面是燃油车身份,一方面是车辆空间、配置、动力和能耗均表现一般,无法和秦PLUS匹敌。

奇瑞最近几年风生水起,海外市场称王称霸,不过国内轿车市场表现一般,其中最突出者为 艾瑞泽8 ,但是艾瑞泽8情况和逸动、星瑞基本雷同,燃油车的身份,价格还更贵,无法完成狙击任务。

新势力定位过高

最后看看新势力,新势力表现最好的理想,旗下基本都是SUV,而且基本都在20万以上,不会和秦PLUS发生正面竞争,忽略不计。

另一家风头正劲的是小米,目前只有一款SU7,价格比秦PLUS高得太多,双方也不是直接竞品,直接略过。蔚来旗下车型众多,同样定位较高,也没有20万以下车型,直接放弃了在低端市场的竞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势力阵营中,零跑最近发展不错,而且零跑一直走性价比路线,但是价位差不多的的 零跑T03 属于微型车,不是一个级别的产品。然后其它几款车型都是SUV,而且指导价基本也在10万元以上,不能威胁秦PLUS。

新势力阵营中,或许唯一对秦PLUS造成威胁的就是小鹏MONE M03了,这款上市不久的准新车,有着极其出色的智驾能力,各个方面配置非常在线,指导价虽然不贵,可是也超过了10万元,所以事实上也不是面对同一阶层消费者。

所以纵观全国市场,5.98万元的秦PLUS拔剑四顾,大杀四方,几乎无敌,如果非要找出它的对手和敌人,那么或许只有它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从上市之后,秦PLUS不断降价,从十几万元降到现在的7.98万,这个30周年纪念版又直接将价格拉低倒5万元区间。不断降低的价格,确实大幅度提升了秦PLUS的竞争力和杀伤力,使得几乎所有竞争对手都退避三舍。但是必须承认,不断降价其实也是双刃剑,尤其是本来指导价也不过7.98万元,已经比很多燃油车都便宜,消费者很容易做出选择,在这个基础上再降价,实际边际效应已经逐渐递减。

尤其是,在不断降价的同时,再传出比亚迪强制供应商大幅度降价10%的消息,很容易让市场产生更多联想。可能有意见就会认为,“比亚迪不断降价,是否会牺牲质量”。其实我们相信,目前做到月销量50万台,总销量做到全球新能源第一的比亚迪,在品控方面一定有着严格的控制手段。但是当产品不断降价,同时又不断要求供应商降价成为社会高度关注话题,恐怕很难不会引起两者关联的联想。这个问题恐怕需要比亚迪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