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A 在近两年被频繁拿出来讨论,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了。
我们痛恨亲密关系中的PUA,知道来自家人和爱人的打压,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多大。我们想要远离职场PUA,明白来自上司和老板的无端苛责,会多让人丧失信心。
但很多时候,我们努力屏蔽掉了别人的 PUA,却逃不开自我 PUA。
你是否经常有这样的感觉:
“一定是我太敏感、想多了...”
“这次能得到机会,纯属我运气好…”
“这么简单的事我都做不好,我怎么这么没用、这么笨…”
我们似乎总是很擅长在自我肯定的时候格外吝啬,却又在审视自己的时候变得十分严苛,总是习惯性否定自己。殊不知我们在无形间已经掉入了“自我PUA”的陷阱。
1
“我真的一直在PUA自己吗?”
话题#如何停止自我 PUA#,在微博阅读5.8亿,有9.7万人留言表示共鸣。比起PUA他人,我们通常更擅长PUA自己,毕竟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死穴”的那个人。
通常,自我PUA有三个阶段,一旦形成闭环,就很难逃脱了。
阶段一:执着于达到苛刻的标准,让自己超负荷运行
最初的自我PUA,常常是裹着糖衣出现的,比如“自我觉醒”“自我提升”“突破极限”。
之前有事件“某高管参加培训课程,被活生生骂死”。在所谓的“自我突破”课程中,学员会被引导着揭自己伤疤,把自己骂得一文不值。在高强度的贬低之下,彻底击毁一个人的自我。
然后,痛哭流涕的他们,发誓要洗心革面,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种虚幻的自我接纳、爱上自己的感觉,很多人都会逐渐沉迷于此。
然而,这种“变得更好,爱上自己”的感受,归根结底,却是因为坚信自己不够好。它带来的不是成长,而是和自身的对立,以及对自身生命力的扼杀。
很快,他们就会在超负荷运转中,陷入“自我PUA”的第二阶段。
阶段二:一旦达不到标准,便将自己贬入尘埃,再踏上一万只脚
大量心理学研究发现:威胁、批评、自责等负反馈的方式,很难让人们产生真正的改变。
比如很多父母想要孩子好好学习,却每天说:
“你不好好学习,以后只能去捡垃圾。”
“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
“你看看别人家那谁,你还好意思在这玩吗?”
面对这样的指责,孩子真的会想学吗?被包装为“变得更好”的“自我PUA”,也是如此。
阶段三:千辛万苦终于达标后,继续和社会的要求对比,如此循环往复
自我PUA大师们,从不浪费一分一秒,他们总是试图更有效率地活着。在逼着自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完一项任务后,等待着的,是:马不停蹄地去追赶下一个目标。
而休息,恰恰是自我PUA大师们的“不可承受之重”。
自我PUA的人,往往会陷入高度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难以逃脱,因此他们常常会有以下两种心理状态:
1)习惯于自我批评
他们常常先入为主地相信“我不好”,再用比较来证明自己真的“不够好”。
一是与他人比较——“我真差劲,别人都能做好就我做不好”;
二是与理想自我比较——“明明我再努力一点,我就可以做得更好”。
2)强烈的不配得感
他们往往不相信别人的积极评价,将好的成果归因于外部因素;相反地,他们非常容易将不良后果归因到自身,认为是自己的原因造成了所有的不好结果。
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行动前先预设“我不行”,遇到机会时先怀疑“我不配”,成功后先下定论“我只是运气好”,失败后得出结论“都怪我不够好”。
2
在批评声中长大的人,
更易自我PUA
自我PUA与我们的早期经验有关。
研究表明,在生命早期,原生家庭中父母解读世界的方式影响着孩子的评价。
那些小时候父母更严苛,表达更高期望的孩子,长大后会更多的进行自我批评。
1
打击式教育
PUA的核心是通过刻意地扭曲事实,持续性打击、否认、误导和谎言等方式,使被操纵者越来越怀疑自己的价值,从而不得不对操纵者百依百顺。
而我们之所以会把这一整套技巧运用到自己身上,其实是将他人曾经对待我们的方式“内在化”了。其中,童年时期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对此影响最为深远。
比如,很多孩子都接受过父母的“打击式教育”,比如“你要多反思自己”“这点成绩没什么好骄傲的”“你怎么摔倒了,你怎么这么不行,你怎么还不能跑起来?”。这些来自父母的批评与苛责会持续回荡在孩子的脑海中,被内化为长大后内心经常出现的自我批评声。
更有研究表明,当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肯定”和“赞美”时,孩子很少会觉得是“父母有问题”,而是会觉得“我有问题”。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就是孩子的思维方式——他们需要安全和稳定。对孩子来说,父母是自己赖以生存的存在,质疑父母相当于动摇了自己的生存条件。所以孩子只会觉得是自己不够好,特别是连父母都这样说的时候。
而这种思维方式在成年之后,就会逐渐演变成一种对自己的精神控制。
我们对自己的PUA,事实上是一种逐渐习得的“自我保护”,只要我先讨厌了我自己,就不会因别人的讨厌而受伤了。这种想法,让一个人固执地选择不断伤害自己,还乐此不疲。
2
我们对于“掌控感”的渴望
“自我PUA”还可能与我们的创伤体验有关,与羞耻感有关,与对完美的不合理期待有关。
最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掌控感”,其实是我们内心极度渴望的体验。
有心理学研究发现,重复的自我批评会加强一个人控制自己的错觉。也就是说,当我们主动PUA自己的时候,会让我们感觉到,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如果我没有那么做,事情就不会变糟糕。”
“如果我更努力一点,事情就能成功了。”
这些想法使我们觉得,只要自己再努力一点,再争取一下,事情就会有转机,而这恰能为我们带来些许安慰和安全感,并达成掌控一切的目的。
3
如何从“自我PUA”中拯救自己?
演员郭麒麟,也曾是自我PUA的高手。他从小被父亲骂大,“挫折教育,粉碎自尊。”很长一段时间,郭麒麟都将自己贬进尘埃。
直到有一天,他觉得这么下去,这辈子就完了,于是决定一定要走出自我PUA的陷阱。
那就先做成一件事吧,减肥。当他从196斤减到120斤时,终于第一次有了点自信,第一次能对自己说:“我是可以干成事情的。”
你看,走出“自我PUA”,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
1
学会自我接纳
从自我批评到自我接纳,最重要的就是改变看待自己的方式,你要更敏锐的察觉哪些声音是在自我PUA。
教你5句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常说的话,希望你也能更好的接纳自我:
我只是暂时做不到
用“我有时会…”代替“我是…的人”
这样也是可以的
你已经足够努力了
学会过60分的人生
2
反完美主义
计划好自己要做的事情,记录下让自己感到满意的程度。比如从吃饭、喝可乐、跑步、追剧、写日记等等小事中,感受哪些事情你感到做完是满意的。
用0-100的数字记录每项活动的满意程度,只要是你感到满意的、快乐的,那就是足够的。
用这个方法可以帮助你打破完美和满意之间的错误联系,让你摆脱完美主义的困境。
3
正确归因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发现有3个认知因素在阻碍着我们的从困境中自救、恢复甚至提升自身的能力:
●个人化(personalization):认为坏事的发生都是自己的错;
●普遍性(pervasiveness):认为消极事件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持久性(permanence):认为事件的残余效应将永远存在。
所以遇到问题时,我们需要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而不是简单将错误归咎于自己,并且告诉自己这是短暂的,我是可以走出来的。
4
练习跟自己的积极对话
试着像跟你关心的朋友那样,跟自己说话。认知行为治疗师常常采用类似的技巧,他们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好朋友和你有着同样的经历,你会对他说什么?”
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能把你从自我否定和批评中拉出来,让你看看真实的世界在发生什么。
5
允许自己寻求帮助
自我PUA使我们一直难以摆脱对自我的操控,因此,我们可能更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从外部打破它们。永远允许自己寻求他人的帮助,提供帮助的对象可以是身边的长辈、同事、朋友,也可以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他们的一句安慰、一个建议,甚至仅仅是倾听和陪伴,也会让人感到宽慰、温暖。
远离自我PUA,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轻易做到,需要我们不断有意识地去纠正。能意识到自己正在自我PUA,就已经完成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所以下一次当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时,可以先对自己说(或者让你的朋友对你说):停止自我PUA,停止自我PUA,停止自我PUA!
其实心理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近年最受关注的如何缓解疫情带来的焦虑、恐慌等情绪,都在范围内。我们学习心理学不仅是为了成为心理咨询师,更是为了可以做自己的心灵导师,自我调节。
然而心理咨询作为一项专业技能,不仅仅需要通过阅读和学习了解心理学理论,更需要专业指导和练习。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如果你想考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师证书,欢迎你来找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