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政委 钱立华、林蕴琦(鲁政委 系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ESG
ESG的理念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下半叶,通常认为是起源于伦理投资,即由于宗教信仰等原因,拒绝投资于与教义信仰相违背的行业。ESG一词最早诞生于投资领域,可追溯到2004年联合国契约组织(UN Global Compat)联合金融机构发布的报告中,呼吁金融机构在投资决策中纳入对被投企业ESG相关因素的考量,也由此激励了企业ESG治理实践。
目前ESG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四大组成部分:ESG治理、ESG信息披露、ESG评价评级、ESG投资。这四个组成部分存在一定的先后逻辑关系,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企业ESG治理虽然最早起源于ESG投资的激励,但目前来看,ESG治理也可以看作是企业ESG体系的第一步。良好的ESG治理,才能实现高质量的ESG信息披露,才能带来企业较高的ESG评价与评级,从而吸引更多的ESG投资,最终推动企业和社会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ESG治理强调企业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内外部治理等方面的事宜,反映了公司非财务风险和价值,即在传统公司治理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环境、社会和治理的综合性考量,以及与利益相关方的互动和责任,从而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ESG治理的重要性方面,企业是ESG生态系统的重要参与者,而企业进行ESG治理实践是ESG价值传导的重要环节。ESG治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企业价值、风险管理以及融资成本上。大多数学术研究表明,ESG对企业价值存在长期的正向影响,ESG管理体系的实施可以更有效地坚固企业可持续经营目标与利益相关方需求,并提升企业的内在价值;同时,良好的ESG治理也可以提升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以及促进企业融资成本的降低。
企业如何构建ESG治理体系方面,需要既重视外部因素的考量,也要加强自身内在建设:
外部考量方面,企业的ESG治理体系随着企业的所处环境和内在特点的差异表现为不同的管理方法,因而,企业在进行自身ESG治理体系建设时,应充分考虑所处行业和区域、企业的所有制、以及企业规模等因素,选择与自身特点相匹配的模式。
内在建设方面,企业构建ESG治理体系的建设,重点可以概括为企业ESG重要性议题及其ESG风险和机遇识别、领导力与治理机制、以及利益相关方沟通和信息披露等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第一,ESG重要性议题及其风险与机遇的识别是企业可持续管理的起点,企业综合考虑所处区域、行业等因素,通过ESG重要性议题识别流程筛选出对其经营具有重大影响的ESG议题,识别相关风险和机遇,才可进行针对性管理与战略调整,使企业的发展更加可持续。
第二,管理者通过充分认识企业经营环境中的相关风险与机遇,挖掘行业可持续发展趋势并与企业核心目标相结合,并结合外部环境,建立ESG战略与目标,并建立健全更具适应力的治理机制。
第三,在设立企业的ESG目标和治理机制后,企业需要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信息披露等途径,就企业的ESG绩效和目标与利益相关方进行充分沟通,以获得利益相关方的反馈和认同,并进行更完善的信息披露。
ESG治理挑战与应对方面,目前在企业进行ESG治理实践的过程中,还面临着目标设定与实践问题、数据安全与合规以及监管政策的多样性、评级标准的差异性等问题与挑战。
首先,许多企业管理层缺乏对企业自身ESG现状的了解、ESG的评价逻辑和发展趋势,以致难以设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可行目标,建议企业根据自身所处的行业确定重要性议题后,设定短期、中期和长期范围内的目标;
其次,数据合规和安全作为各行业中较为常见的实质性风险之一,在企业的ESG治理体系中也是至关重要的风险,因此建议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立数据合规专门机构,建立健全覆盖数据安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合规管理制度等企业级制度政策;
再次,当前国际上暂未形成统一的ESG监管模式以及披露标准,企业经营若涉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面临监管政策和披露标准多样性的问题,建议对于跨国企业或是经营涉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而言,需要在实践中根据需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情景寻求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此外,企业可以采纳被更多数交易所采纳的国际ESG主流披露原则或较严格的披露规则。
最后,企业面临国际、国内不同ESG评级机构以及各自不同的评级标准的挑战,建议企业主动学习并了解国际与国内ESG主流评级,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持续沟通,不断学习和对标标杆企业,以不断完善自身ESG管理及信息披露。也建议国际ESG评级机构“求大同存小异”,进行全球通用框架下的本土化落地,建立具有国际标准又符合本土化的ESG指标评级体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