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购物习惯,其实能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内心和性格,一个人对于物品的态度往往就是他内心和性格的一种「投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过渡客体」,最初由英国著名儿童专家及精神分析师刘易斯·温尼科特(Lewis Winnicott)提出,它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在婴儿早起发展过程出现的一种「依附关系」

具体定义是指婴儿在意识到自己与母亲之间,存在非共生性的情况下形成的,用于缓解母亲不在时的焦虑与孤独感的软性物,以进行发泄、依恋或亲昵,诸如柔软的毯子、玩具、手指或奶嘴等。

不用记,说人话就是,从广义上来看,我们购的所有物,本质上也是一种「过渡性客体」,它寄托了我们的「特殊情感」,是一种「安慰物」「母爱的延伸」

也就是说,追本溯源,我们的购物习惯本质上是这种过渡性客体的象征化和向外发展的结果。我们的购物习惯越好,代表这种过渡性客体的象征化和向外发展的结果越好,也就代表我们的人格越独立、心智越健全。

付费专栏这篇文章就从5大购物习惯,带大家来深入分析这5大购物习惯,分别反映出了一个人什么样的真实内心和性格,欢迎「对号入座」

1、自卑的人,往往图便宜,舍不得花钱

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一种人,就是喜欢买便宜的东西,明知道贵的更好,也舍不得买;要是偶尔一次买了,还会有深深的愧疚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这样的人,最常见的就是父母那一辈的人,尤其是爷爷奶奶那一辈的人,他们这样还蛮好理解的,毕竟他们经历过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什么苦都吃过,也挨过饿,知道那是一种怎样痛苦的感觉。

比如被称为中国最“吝啬”的亿万富翁田家炳,他身价亿万,却没有私家车,出门全靠步行或地铁;一双鞋子穿了10年,也不换新的,袜子也是破了又补;儿女结婚是一切从简,自己80大寿也不大操大办;甚至临终前,大家发现他身上的那套洗得发白的西装,更是已经穿了40年之久。

但就是这样一个“吝啬”的人,他捐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19所专业院校及幼儿园,还捐了1800多间乡村图书馆。

实在是让人肃然起敬,敬仰不已。

这样的人,当然已经超越了「自卑」,但与之相对的,很多80后、90后,甚至是00后,明明从小就生活条件改善了,物质条件也充裕了,但还是一样舍不得花钱,这种就是典型的自卑了,核心是源于原生家庭,父母的「匮乏性养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也叫「不配得感」

也就是说,父母从小没有给过他们无条件的爱,导致他们觉得自己不配得到更好的,这种「不配得感」,不仅仅是在购物上,也体现在感情上和工作上。

表现在感情上就是舔狗,将自己喜欢的人奉若神明,称之为男神女神,甚至只敢远远暗恋,默默守候;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但升职加薪基本上轮不到自己,也知道轮不到自己,即便轮到了也会受宠若惊,觉得自己不配。

2、没有安全感的人,往往有强迫性囤积症

不少人总喜欢把冰箱塞得满满当当的,一碰到打折促销,就一通狂买,哪怕是没啥用的也会买很多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冰箱里要是空了,家里囤积的物品要是少了,还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焦虑和焦躁之情,然后又会去一通买买买,只有冰箱里塞满了,家里堆满了,才会感到安心。

关键是什么呢,这些东西呢,往往又用不完,很多过期了都还没用,就只能很可惜地扔掉。甚至有些人还会出现一种情况是,明明东西还没过期,比如临过期还有个十天半个月,他就不敢用了,或者说不敢吃了。

还有一些人更神奇的是,家里始终堆了一堆杂七杂八没有用的东西,别人叫他扔了,他还不愿意,不舍得。相信很多人的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就是如此。

这3种现象,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强迫性囤积症」,是内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需要借助外在的「物理世界」的囤积,来填补内在的「心理世界」的空虚和不安。

剩余50%未读

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