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1年11月的一天,中国美术馆正举办书法艺术展。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在对书法艺术进行品鉴的同时,人们不禁对书法的主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都说字如其人,只见展览会上的书法有楷、行、草、隶、篆、金文、甲骨文、东巴文等字体,其中行草宛如行云流水,腾龙飞凤,真让人赏心悦目。
就在人们猜测书法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时,一位头发花白,身体却十分硬朗的老人出现在展览会上。他就是展览会的主人,李必达。
少年得志,黄永胜贴身秘书
李必达的书法被誉为当代书圣,许多书法爱好者对他应该不陌生,但李必达并不是一生都在从文,他的前半生从军又从政。
李必达出生在一个贫农家中,父母靠种地为生。李必达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还有8个兄弟姐妹。微薄的收入根本无法支撑一个人口众多的家庭,又加上父亲早亡,使这个家庭更加艰难。
为了减轻负担,李必达的母亲把他卖给了同县一家比较富裕的同姓家庭作养子。本以为以后的生活不至于为生计发愁,却没有想到,土地改革时,他家被错划为地主,他的童年受了不少苦。即便是生活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但他仍旧没有放弃读书。
李必达的学习成绩一向很好,而且他头脑灵活,很受老师们的喜爱,尤其高士英老师对他期望非常高。高士英在得知他的身世后很同情他,便派人查清了他的真实出身。在摆脱地主的家庭成份后,李必达考进了中南政法学院。
因自小习字,再加上他努力刻苦,李必达写得一手好字,从中南政法学院毕业后,他便以优异的成绩入围广州军区选招,被分配到广州部队工作。
李必达文化出众又肯吃苦耐劳,于是他很快从基层晋升为连副指导员。当时,广州军区司令员为黄永胜,其秘书于贯文恰在李必达所在的团当政委,他看到李必达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小伙子,而且李必达精通诗书绘画,这不正是司令员最喜欢的人才吗?在这个基础上,于贯文将李必达推荐给了黄永胜。
黄永胜对这个与自己趣味相投的小伙子非常喜爱,到哪都带着他。后来黄永胜任总参谋长也带着他,李必达成为了贴身秘书。这个时候的李必达只有28岁,像他同龄的人很少能有这样的成就,那时的他可谓是少年得志。
但他还没有高兴多久,一场风波悄无声息地朝他袭来。
因两封信天降横祸
黄永胜之所以从广州军区司令员当上中央军委总参谋长,是因为当年发生了“杨、余、傅事件”。这件事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黄永胜因此由林彪提议取代了杨成武的位置。
被提拔后的李必达跟随在黄永胜身边接触了许多中央领导,见识过许多事,渐渐地,他发现北京远远不如广州军区宁静,似乎有两股势力在暗中较劲。李必达严格遵守党政和军队纪律,当他看到有人为了争权夺利搅得鸡犬不宁的时候,他觉得此处不能久留,还是早先离开为好。
于是,李必达就向上级提出:“我大学毕业以后不久就当上了秘书,自认为在基层中得到的锻炼不足,还请允许把我下放到基层去锻炼一段时间。”然而,上级并没有让他下放,而是要把他安排到北京卫戍区作战值班室,并说:“之后有什么事要和首长汇报。”
对政治比较敏感的李必达很清楚,他要是在北京卫戍区报到,只会越陷越深,这与他的本意大相径庭,他自然不能答应。
尽管上级三番五次动员李必达过去,李必达还是拒绝了。几次下来,上级明显不高兴了,认为李必达和他们不是一条心。为了教训一下李必达,上级将他安排在了锅炉房让他烧锅炉。
李必达心里和明镜一样,却也做不了什么,只能安心接受。
当时担任北京卫戍区司令的是温玉成,他原为广州军区副司令,是黄永胜的副手,在“杨、余、傅事件”发生后,就擢升到了北京。那么既然温玉成曾是黄永胜的副手,为何还要在他身边安插人手?
这是因为温玉成在到北京后就极受周恩来的器重,一些重大的外交场合也会让其出面,还有江青也因为某些原因对温玉成非常看好,把中央样板剧团都交给他管。
1968年,中央安排黄永胜访问阿尔巴尼亚,却得到江青的反对,江青力荐让温玉成访问,这引起了林彪和黄永胜的警觉。黄永胜、林彪向来与江青不对付,双方时常暗中较劲,这下更是挑起了两方争斗。
为了探清温玉成的情况,黄永胜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以各种借口向温玉成的秘书打探,后来便想到了将李必达安排过去,但是他没有料到一向器重的李必达几次三番拒绝他的要求,这让他愤怒不已,一气之下将温玉成赶到了锅炉房。
自从李必达到锅炉房后,就打算安心工作,后来,他又被调到了北京针织厂劳动。李必达一心想远离政治,但老天似乎不给他这个机会。一次偶然,李必达得知了一些林彪所做得不好的事情,出于对党的忠诚,李必达决定向组织汇报这件事。
但是以自己的职位是根本不可能传递这件事的,于是他便找到温玉成,希望通过他的手交给组织,因为他认为温玉成和黄永胜有矛盾,必定会帮助自己。
李必达还是太年轻,当他把信交给温玉成才发现,温玉成根本不可靠。温玉成收到信后对他说:“林副主席对我有误解。”一句话让李必达顿感不妙,回家后他立马又写了第二封信,准备寄给毛主席。
做完这一切后,李必达打电话询问了有关秘书,得知信件已经安全送到毛主席手上才放下心来。
如他所料,温玉成果真将信交给了林彪。他的这两封信在当时引起了高层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差一点儿就把黄永胜给扳倒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林彪的出走。但是,李必成也因为这两封信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969年,李必达被关进了广州军区监狱,在高层领导人的保护下,李必达于1971年出狱。在监狱中,李必达患上了肾结石,没有自由加上病痛的折磨,一点一点侵蚀着他的意志,好在光明来得很快,出狱后的李必达被安排在总参军训部当参谋。
坎坷映射成就
1979年,李必达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回到北京后,他转业在司法部办公厅当秘书,几个月后,他被任命为办公厅副主任,之后他的事业可谓是一帆风顺,当年的事情也渐渐被世人遗忘。
在之后的时间里,李必达先后任商标局常务副局长、公平交易局局长、企业注册局局长等职位。2001年,李必达光荣退休,他终于可以远离官场,真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退休后,李必达并未向其他同志一样居于幕后指点年轻干部,而是一心扑在最爱的书法上。
坎坷的前半生造就了李必达后半生的书法成就,他能成为一名饶有名气的书法家,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李必达还在念小学的时候,他的字并不好看,班主任就拿着他的作业品传给同学们看,还问同学们认不认识他那潦草的字。这件事对李必达刺激很大,从那开始,李必达就下定决心练好字,每天放学回家,他也不出去玩儿,就趴在桌子上写字。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必达经过一年的潜心练习,他成为了全班毛笔字最好的学生。老师们对他也是信任有加,办墙报、写墨板报的任务都交由他来做。
1998年,一位文化公司的总经理去拜访李必达,恰巧李必达正在写字,总经理看后感觉非常好,就立刻讨了一张字画带给自己喜欢书法的老爷子。老爷子对李必达的字赞叹不已,还叮嘱总经理,如果自己去世了,一定要帮助李必达办一次书法艺术展。
于是,在李必达退休后的第一年,就在中国美术管举行了展览。当时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政法委前秘书长、前司法部长等二十多位副部长以上领导人和千名观众都出席了开幕式,对他的书法艺术给予了充分肯定。
李必达成了书法家,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依然每天坚持练字,希望寻求更高的突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必达终于完成了从政府官员到书法家的转变,成为了全国书法爱好者喜爱的书法家之一。
经过日积月累,李必达的书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共有四个特点:
第一,博学众长,但又有自己的特点。无论走到哪里,李必达只要看到书法作品,他都要揣摩许久,汲取长处,与自己的写法融会贯通。有一次,李必达得到了一本用行草书写的《出师表》,对它爱不释手。为了学习其中的笔韵,李必达坚持临摹几个月,终于青出于蓝,在四川展出时,有许多企业家争相高价购买。
第二,李必达各种字体都会,但以行书见长。就连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都对他的字夸赞不已,称看他的字是一种享受。
第三,李必达大部分书写的都是名人格言,激发人奋发向上。
第四,他每次的艺术展品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时制宜。在北京展览时,他是向观众汇报他的人生轨迹;在家乡展览时,他大多以歌颂家乡为主。
晚年的李必达远离纷争,潜心研究书法,往事就像一把利刃在他的履历上重重地刻了一笔,但丝毫不影响他对生活的热爱。尽管现在已经名声日盛,但他依然认为自己是书法界的花甲小丁,他还在不断学习,沉浸在书法的艺术境界中。
感谢阅读,我是奇葩历史观,给你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欢迎大家关注,翻阅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谢谢大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