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年抗战中,黄埔毕业生作为蒋介石发家的老底子确实牺牲很惨重,中央军的军官团几乎绝大多数都是黄埔系毕业,比如在淞沪会战中就牺牲了许多,让老蒋心疼无比。
那么黄埔将士究竟有多少人参加了抗战?又牺牲了多少人呢?在近年来网络上经常流传一些谣言说法,说参加抗战的黄埔军校毕业生有22万,最后幸存1万多,牺牲了95%
九成牺牲率,这个数据一下子唬住了很多人,黄埔学生也太敢战太勇猛了,但是这个说法是有很大问题的。
黄埔毕业生作为那个时候为数不多有一定思想和信念的新时代军官团,确实比过去的军阀部队敢战,但是要说牺牲95%那就是纯粹扯淡了。
01
黄埔军校1924年创立,但是真正要说黄埔学生,黄埔毕业生,其实一般都是只有广州本校的前七期毕业生,才可以真正称为“黄埔生”。
甚至夸张一点的说,只有黄埔前五期算是真正的黄埔,因为到黄埔六期开始伴随着北伐的进展,国民政府北迁到了南京,本期学生开始有黄埔本校和南京本校之分。
到黄埔七期之后,蒋介石就电令广州黄埔军校停办,广州黄埔本校到这里结束。之后黄埔军校基本就迁移到了南京,改名为“中央军校毕业生”。
再到后来抗日战争中,黄埔军校也就是后来的国民党中央军校又搬迁到了成都。当时因为战争威胁每期招生数量更是很不稳定,有的时候上千人,有的时候只有几百人。
我们暂且不说前七期黄埔军校总计毕业生只有一万三千人,就说整个国民党在大陆期间黄埔及后来的中央军校总计办学23期学员全部视为黄埔生也,也只有41386人。
从广州黄埔、到南京中央军校、再到成都中央军校,二十三期黄埔毕业生总共也就是四万人左右,这四万人基本可以说就是蒋介石中央军的核心嫡系军官了。
当时蒋介石吞并地方军阀的手段,除了直接收编之外,很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往地方军里面掺沙子,加黄埔军官。
今天加几个黄埔军官,明天加几个黄埔军团,看上去好像军队一号首长还是地方军阀的人,但是下面基本都被老蒋的黄埔军官控制了。
那么二十二万黄埔生是怎么来的呢?
02
严格意义上来说黄埔本校的毕业生当然只有上述的四万人,但是在黄埔和国民政府中间也发生了很多各种情况,于是就诞生了各种分校。
比如“宁汉对立”期间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就建立了武汉分校,在武汉分校中的毕业生达到32000余人。
那么哪里来的二十二万人呢?是因为还计入了各战区开办的中央军校分校的毕业生。
比如全面抗战爆发后,原来的武汉分校迁往湖南武冈成为为了中央军校第二分校。再比如1926年又设立的南宁分校,真正掌握该军校的实则为桂系军阀。
再比如在黄埔校本部迁往南京后广州其实并没有放弃,在广州同样成立了广州分校,不过此时的广州分校毕业生就基本是粤军了。
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黄埔各分校开始正式以“中央军校”加数字序列命名。总计九座分校总共毕业生勉强达到了22万人之多。
那么这二十万黄埔——中央军校本校、分校毕业生全部拢在一起阵亡达到了九成吗?
其实稍微一想就知道基本不可能了,黄埔军校毕业生基本出去都是军官,哪怕是最继承的班长都是军队中的骨干,怎么可能牺牲这么大。
03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就开始了对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损失和伤亡进行统计,前后有过几次变动,一开始是,1,759,715人负伤,1,319,358人阵亡,116,593人失踪,总计约3,195,666人。
后来经过多次调整统计,并加入了全面抗战前一些零星的抗战,比如淞沪抗战等的战损,将抗战期间我军的伤亡数字核定为3,407,931人,算是给出了官方定论。
注意这这三百四十万抗日将士是总伤亡,其中阵亡只有132万余人,而官兵伤亡比例约为1:29左右,也就是说军官的伤亡总数为10.7万人,其中阵亡4.4万人左右。
这是整个中国抗战期间总军官的伤亡人数,其中不仅有着黄埔毕业生,还有东北军、西北军、滇军、川军、桂军、粤军,包括八路军的军官。
即使是在中央军中也不只有黄埔军官,还有大批从底层陆续升上去的军官。尤其是最底层的班、排、连级军官是牺牲最多的,而这类低级军官其实更多的是普通人。
黄埔军校真正的牺牲人数其实并没有完全统计,根据1944年6月何应钦作为国民政府的调查和统计,曾宣布过一个一万多人的记录。
"自第一期至第十八期,以及附属各班队.....各战役阵亡,经呈报有案者,一万零四百六十二人,而负伤者不计其数"
此时在1944年,抗日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到抗日战争完全结束,这个牺牲人数在一万多接近两万人是比较准确的数据。
从这点来说黄埔军校撑起了抗日战争也确实没有问题,总计牺牲了四万多军官,其中一万多接近两万都是黄埔及各个分校毕业出来的军官。
但是要说牺牲90%,阵亡了19万黄埔毕业生,那就是纯粹扯淡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如果真阵亡了19万基层军官,那也就不用打了直接投降算了。
在近代战争中基层军官才是最核心的力量,抗日战争一战甚至打到中国军队甚至出现了军官的断层现象。
比如抗战前的老蒋的嫡系中央军中,军校培养的军官生已经占军队军官数量的七成以上,基本上已经开始走向了军队的近代化和正规大。
但是抗战结束时出身正式军校的军官比例只占百分之二十七,其余都是行伍和非军校出身。当然不是说军校出身就一定优秀,而是军官哪怕是基层军官最好也一定要接受一定教育才行。
这一点国民政府各级军官都是大吐苦水,比如汤恩伯自己就调侃:
“各级干部多不是本科出身,学工兵的可以带步兵,老百姓可以当军需,名册上什么都有,实际都是外行”。
比如陈明仁在当预备二师师长的时候,就专门通过师生关系从分校主任李明灏那里要了80名黄埔军校14期的毕业生。因为陈明仁很清楚只有这些青年军官才能撑得起军队的架子。
黄埔毕业生在北伐、抗日战争中的牺牲是有目共睹的,他们也却是为近代中国立下了卓越的功勋,但是要无脑吹捧其实也大可不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