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金三角,泰国、缅甸、老挝三国交界的一处神秘莫测、杀机四伏地带。
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界中,分布着3000多个不同民族的村寨。
偏远的位置、混杂的民众,再加上热带地区充沛的雨水和肥沃土壤,交织出了一片罂粟生长的天堂。
这里每年的鸦片生产量高达600-700吨,最夸张的年份可达1000吨,占据全世界鸦片总产量的75%!
而这样一个“毒品王国”,就掌握在一个叫做坤沙的大毒枭手中。
他是金三角的“地下王者”,是祸害了无数瘾君子的罪魁祸首,也因掌控足足6个师的兵力,成为美国口中最可怕的毒贩。
但就是这样一个罪大恶极的毒贩,晚年却落了一个全身而退的下场。
混血小吐司出生
坤沙,在泰语中意为“富盛之子”。
从后世的经历来看,坤沙的一生倒也配得上这个名字。
坤沙1934年生于缅甸掸邦莱莫山弄掌大寨,为中、缅混血儿,父亲是缅甸少数民族掸族的一名落魄王子,母亲是中国人。
坤沙祖籍云南,据说自18世纪先祖就移居到了掸邦,为缅甸掸邦莱莫部落世袭土司,他是第七代后裔。
坤沙家世来头不小,但由于各部落间由来已久的互相残杀,坤沙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被卡佤部落杀害,他从小由祖父抚养。
为保住家里这根独苗,避免孙子步他父母的后尘,老土司很早就硬着心肠,派人把坤沙送到外地生活,远离部族之间的纷争与血斗。
不料,坤沙却辗转流窜到了掸邦国民党残部中,并学会了一些军事常识和技术,这为他后来统领一方、割据为王奠定了早期军事基础。
1955年,20岁的坤沙回到掸邦接任土司。
在外度过的艰辛的十多年,磨炼出他机敏的气质和老谋深算的性格。
彼时的掸邦,早已被漫山遍野的罂粟花覆盖。
贩卖鸦片成为掸邦土司们敛财的重要手段,为了采购和销售鸦片,各大土司纷纷购买枪支、豢养家丁,逐渐形成了以毒养军、以军护毒的局面。
饱受掸邦混乱社会熏陶的坤沙,也没能逃过被毒品裹挟的命运。
他一接任土司职,即刻招兵买马,广结金三角各路英雄好汉,建立了自己的小型武装队伍,专门护送毒品。
提起毒枭,人们的第一印象一定是胡子拉碴,满脸横肉。
但坤沙是个例外,他相貌英俊,像个白面书生,表面文质彬彬,并不凶神恶煞。
坤沙在羽翼未丰时,尤其表现得少年老成。
他有野心,也能按实际办事,他有魂力,也有实现目标的谋略。
自他接任土司之位起,就先抓枪杆子。
1957年,掸邦地区各自割据一方的土司们要求脱离缅甸独立,开发了一系列的反政府武装斗争。
1962年春,奈温政变掌权后,宣布掸邦任何人只要效忠政府,就可以组织武装部队。
坤沙极聪明地抓住这个机会,公开宣布效忠缅甸政府,并取得信任。
政府任命他为“弄亮地区民众自卫队指挥官”,不但发给他武器,还派人对他的自卫队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使之成为一支骁勇善战的山地部队,期望他成为那些反抗政府的其他土司的克星。
坤沙的自卫队成立之初,也曾参与过很多次掸族民族运动,但不久他便把重点放到贩毒上去了。
他利用自己的合法地位,一方面协助政府打败和收编各地小股贩毒武装,扩大自己的势力,另一方面也在自己严密控制的地区,大力发展罂粟种植和大肆收购加工毒品。
设关建卡,征收毒品过境税,建立吗啡和海洛因提炼厂,直接生产和销售毒品,组织贩运。
同时,坤沙还与台湾国民党当局及在缅甸、泰国的特务机关保持联系和勾结。
蒋介石政府一度委任他为“华侨协会联合会第四届执行委员会参事”,以此拉拢坤沙为“反攻大陆”效劳。
坤沙也需要保持这种关系,以求抬高身价。
贩毒初期,他不得不对国民党残军俯首称臣交纳贸易税。
不过待他控制了“金三角”的毒品生产和贩运的大部后,蒋介石的命令就被他丢到了耳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