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把自己重新养育一遍

01 把自己重新养育一遍

童年不幸福的父母,更容易养出「问题孩子」。

最近爆火的电影《出走的决心》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主角李红身患重度抑郁,为老公和女儿奉献了半辈子,为了实现自驾游的梦想,急需一笔钱来买车。就在她向弟弟讨薪时,母亲却劝她放过弟弟。

李红已年过半百,却像个孩子似地质问着满头白发的老母亲,眼含热泪:「你也当过姐,你也当过女儿,这公平不?」

母亲的沉默震耳欲聋:「小时候,我娘给我弟蒸白馒头,我就吃窝头,我从来没意见。从来没意见……」就好像自己从小就是这样,那自己的女儿也得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无法主动察觉到自己的思维误区。因此,构建觉知力才尤为重要。

觉知的力量,也是觉醒的力量。不只是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家长也一样。可以说几十年来,我们就是这样浑浑噩噩,半梦半醒地熬过来的。

这种会传给下一代的糊涂,是我们与孩子之间厚重的隔阂,是无数次抵触抗拒,不欢而散的根源。

先察觉到自己的问题,才能控制好自己,才能有教育好孩子的能力。

在主动察觉问题的同时,也是在发掘自己童年的遗迹。「父母」并不是「吃苦耐劳」的代名词,把自己重新养育一遍,才能明白如何养育好儿女。

02 被抹黑的「东亚小孩」

02 被抹黑的「东亚小孩」

自从「原生家庭」这个说法流行后,那些不幸福的孩子们,又把这事儿上升到了「东亚小孩」的高度。

从前,如果一个孩子太敏感、爱讨好、总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好东西,大家就会觉得这都是原生家庭的错。可现在,人们又说这是整个东亚社会的普遍问题。

这其实是社会心理学范畴中的简单归因,是不准确的。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麻烦,哪能用「东亚」这两个字就说清楚呢?东亚文化不是家庭不幸福的直接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单归因往往是片面、粗暴的。人的大脑天生懒惰,为了能快点搞清楚周围的事儿,还不想费太多脑筋,就会自动挑选最简单的办法,这就导致了看问题不全面。

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到处都是新说法。越来越多的单一现象被上升成了社会问题,甚至是国际规律。

仿佛给困境起个名字、贴个标签,就找到了脆弱的理由、宣泄的出口。但光起个名字,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更不能带来心灵上的解脱,只会徒增焦虑,助长逃避与自怜情绪。

可悲的是,在情绪的驱使下,大多数人的能力不足以全面理性地分析问题,反而选择用宣泄情绪去代替解决问题。

结果就是,焦虑被不断放大,情绪和生活都越来越差。

这是软弱的表现,是一代传一代的坏毛病,是导致亲子沟通中无力感的元凶。

说到底,「东亚小孩」这个说法背后,其实是无数亲子渴望相互理解的心理需求。

03 软弱,是因为缺乏安全感

03 软弱,是因为缺乏安全感

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中提到:「追求百分之百的安全感,肯定会把自己困在永恒的当下。」

刚看到这句话时,我有种被扒光的错觉,仿佛回到了童年。白炽灯、红砖地、爸爸永远阴沉疲惫的脸、妈妈那总是爆发出尖锐斥责的薄嘴唇。

童年的无数个瞬息,藏在被打断的凳子腿里、藏在酱色方桌被污垢填平的裂隙里,藏在摇摇欲坠的自行车后座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安全感就像一根骨刺。这种痛并不钻心,却如鬼魅般如影随形。

这就是为啥孩子永远学不会专注和勇敢,也做不到自律和清醒。

家长也是这样。我们自己没安全感,却不愿承认,因为人类天生害怕面对未知。

我们小时候在家里得不到安全感,只能早早地逼着自己独立。

不想依赖别人,是因为害怕被别人依赖。因为我们从小就被大人们告诉:「我对你好,你将来是要还的」。

既然依赖别人得付出代价,不如靠自己。

但是我们慢慢发现,没有了父母的打压,我们也会习惯性地贬低自己,质疑自己的资格和可能性,不可避免地走向软弱。最终,将这种命运如遗传的诅咒般复制给孩子。

现在新一代的想法跟我们很不一样。他们觉得如果给不了孩子完美的爱,那就干脆不要生孩子。这就是年轻人恐婚恐育的根源。

依恋安全感的人是无法前进的。在安全温暖的舒适区里,在屡试不爽的暴躁和打压下,孩子的顺从与妥协被忽视,一颗压抑的地雷悄然埋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软弱的人很难有进步,他们害怕竞争,害怕合作,害怕面对自己。因为怕别人说自己不好,会让自己觉得不安全。

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把自己看得太大,把世界看得太小。仿佛头顶有盏聚光灯,总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所以格外小心谨慎。

因为害怕未知的风险,所以更想百分百地掌控孩子。一旦孩子不听话,没按自己的规划去发展,就很容易走向放弃和崩溃,不愿听别人的意见。

大数据编织的信息茧房固然可怕,但自造的茧房更可怕。害怕质疑,害怕冲突,害怕试错,本质上就是害怕成长。

是的,孩子成长前,需要家长先完成蜕变。

想成长,又怕成长,这种矛盾的想法特别耗费心神。结果就是更没安全感,被自己关在原地停滞不前。

所以如果你看到了这段话,请下定一个决心——

从今天开始不再软弱,把所有对不确定性的恐惧都转化成不怕试错、不在乎结果的行动。专注于自己的体验,及时感知自己的情绪,复盘自己的即时决策。

我们得慢慢提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提高自己对幸福的感知能力。

儿时没能得到的安全感,现在将由我们亲手为孩子构筑。

04 为孩子打把伞

04 为孩子打把伞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更要为孩子打把伞,而不是把孩子的伞撕烂。

更不要让孩子觉得,走出父母的伞,才发现——外面的世界晴空万里,而真正的风雨,都是父母给的。

这多可悲啊……

没有父母愿意成为孩子的风雨。可现实却是,父母总是不自觉地成为了伤害孩子最深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亲密关系经不起十年如一日的磋磨,即便是世上最亲的关系也不例外。

改善亲子关系,让孩子的「原生家庭」变成真正的「家」,首先需要家长自身成长。

05

05

我们想说的是:

家,是来处,亦是归处。

为人父母,为孩子提供幸福温暖的生长环境是我们的义务。

所以,有远见卓识的家长,会把育儿重心放在自我提升上,而不是本能般地发泄不满、暴躁催促。

让亲子沟通多点平和,让育儿逻辑多点思考。

我是蒋沅池,如果你有家庭情感或心理上的困惑,欢迎私信留言。

点个「赞」,决心构建真正的「幸福家庭」,是一个家变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