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由于“左”倾领导的错误指挥,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败,不得不开启了大规模战略转移,也就是长征。

长征是红军在敌人的重兵压迫下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却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世界军事史上最荡气回肠的史诗。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也就是在这次形势所迫的长征中。有一个人挺身而出,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成为了红军的英雄,那个人就是我国的开国领袖——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将他高超的指挥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用一场又一场的经典战役征服了对手,折服了世人。

特别是四渡赤水,毛主席将这场战役称为他一生的“最得意之作”,这足以证明这场战役的难度和含金量。

也正是这场战役的指挥实在太过精彩,令后世的军事专家们一遍又一遍地去复盘它,研究它。

如今,当我们再来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其实蒋介石在这场战役中的操作也已经到达了极致。

蒋介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毛主席的指挥却达到了另一个高度,他对战局的洞察能力仿佛是开了上帝视角一般,令人不得不惊叹:这简直就是神在指挥!

那么,毛主席在四渡赤水中的指挥到底有多神?今天,就让我们来好好复盘和研究一下!

一、战役背景

1935年1月,当时正是国内外局势最为复杂的时刻。

国际上,法西斯势力正在悄然崛起。阿道夫·希特勒所领导的纳粹党在德国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并着手为接下来的战争做着积极的准备。

为了响应蓄势待发的德国法西斯,日本法西斯也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

1935年1月中旬,日寇阴谋制造了“察东事件”,强迫南京国民政府承认察哈尔沽源以东地区为“非武装区”。

日本法西斯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使用“华北分离”的政策,妄图炮制第二个伪“满洲国”,为接下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做准备。

可以说,彼时的中国正遭受着空前的民族危机和国际压力。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蒋介石却向日寇一味退让,接着将屠刀伸向了自己人。

蒋介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在国内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全然不顾大片领土的沦陷,将大量的人力、财力用在了“追剿”红军之上。

在长征初期,由于当时红军还受到“左”倾路线的影响,这导致中央红军在湘江战役中,从8万人锐减至了3万人,中国革命几乎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为了一举“歼灭”仅存的这三万红军,蒋介石集结起中央军及湘、桂、川、黔、滇等省军阀部队达四十多万,扑向了遵义。

当时,红军刚刚攻克遵义。在这里,我党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终于一举结束了“左”倾路线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主席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而毛主席重新执掌红军之后的第一仗,就要面对敌人四十万大军的围攻。

以三万人对抗四十万人,毛主席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那么他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二、一渡赤水

在遵义会议中,我党除了确立毛主席的领导地位外,还就另一项重要议题进行了讨论。那就是黔北地区是否可以作为根据地?

经过大家广泛地交流,中央首长们一致认为,这个地区人烟稀少,群众基础薄弱,不适合作为根据地。

与此同时,蒋介石大军对红军的“追剿”又愈发严峻。于是,毛主席当机立断,决定放弃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为北渡长江,去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分三路从松坎、桐梓、遵义地区向土城方向开进。然而,红军的行动也迅速引来了川军郭勋祺部的追击。

郭勋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意识到,红军虽然当前能暂时地依靠高机动性躲开敌人的追击,但是我军如果开始渡河,那么行动势必放缓。到那时,一旦被敌人堵在河边,就不得不面对背水一战的窘境。

为此,毛主席火速与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首长一起,前往附近勘察地形。

经过勘察,他们发现,土城以东的青杠坡地区山势陡峭,似葫芦形,中间有个约两平方公里的狭长坎子,非常适合打伏击。

毛主席与众人商议后得出,如果敌人尾随至此处,我军可以利用地形优势,对敌人进行打击。

1月27日,中央红军所有部队抵达赤水河畔。与此同时,我情报部门截获了敌人的电报,获悉敌人的尾随部队仅郭勋祺2个团的兵力。毛主席根据情报当即决定在青杠坡地区伏击敌人。

1月28日,敌人如期进入土城以东的青杠坡地区,彭德怀和杨尚昆率领着红三军团三个师和红五军团两个师突然向敌人发起了进攻,土城战斗就此打响。

土城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勋祺部一开始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措手不及,一度陷入被动之中。

然而,当战斗深入,敌人立刻组织起了有效的反击,战斗顿时陷入胶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