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争,分岐,争论,互掐!这个时代的悲哀就在于,每个人的价值观都被信息扯成无数碎片,没有共识可言。
于是,人们各自为战,互相伤害。胖东来的创始人于东来,作为今年频上热搜的高光人物,此刻没有掌声,陷入了巨大争议。
或者也叫,主流媒体与自媒体的一次反对与拥护的正面交锋。
各位主子好,每周一叨,理性开炮,我是叨主周一叨。
胖东来,本是商界的传奇存在,创始人于东来,更是神一般的人物,如今为何深陷舆论争议?于东来又为何不得不出面认错?
这还要从十天前的11月20日说起。
11月20日,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几段充满惊叹号的文字,要求胖东来员工取消彩礼、酒席不超过五桌等等,迅速引起轩然大波。
对此番言论,最先曝出的是《每日经济新闻》,
接着《财经天下》发出评论性文章,再后来《南风窗》《新京报》加入阵营…
据网友统计,前后约有十八家主流媒体,对胖东来的这个要求,称“爹味”十足,于是发起了连续的评论。
甚至更令人咋舌的是《广报快评》和《百姓关注》两大主媒,也分别创建#企业请离员工私生活远一点#和#请于东来去除爹味#的热搜词条。
而且,数据显示,两大词条共有近1.9亿阅读,145家媒体发布。
20号至30号,十天过去了,这股劲至今还没消停。两大阵营,两大对垒:一边是众多主流媒体的批评,一边是多方自媒体的拥护。
铺天的评论和争议,就像漫天的蝗虫终于逮住了苗肥鲜嫩的庄稼,啃噬不停。
要知道,这么大的主流媒体阵仗和“加持”,神州飞天时,我见过;洪水灾害时,我见过;万家灯火春节时,我也见过;高考众生奔赴时,我也见过。
当然,前段时间的“姜萍事件”,我也见过。但惟独对一家企业的这么整齐划一的节奏和批评,我还是第一次见。
而这也不得不让人发出以下的疑问:
于东来,只是对自己企业的员工说了几句话,给了几个建议,提了几个要求,这无关法,无关规,无关民生之疾苦,更无关百姓之安危。
这相对于震惊社会的“油罐车”事件,算得上重大民生问题吗?当然不算,但油罐车事件,他们没继续跟踪报道,最后不了了之。
这相对于桥梁塌陷,矿山爆炸,这算得上重大安全事故吗?当然不算,但这些事件,他们只是草草复制转发,也未见深入报道。
这相对于中学教师辱骂责罚学生,大学教授猥亵女学生,这算得上伤风败俗,影响恶劣吗?当然不算,但这些事件,他们也只是批评两句,未见持续的攻讦。
即便是企业的违规,如良品铺子的假配料事件,他们也未替百姓争辩一二;如三只羊、东北雨姐的造假事件,也未见他们揭个不休。而像阿里一手造就的“姜萍”神话,他们也只是选择了得过且过。
但如今,换到了胖东来,他只是说了几句倡导员工的话,也只是说了几句符合中国民情的大导向,他们就群起而攻之,他们抓狂难耐,他们就“借势”出击了。
当然,胖东来是家本土企业,于东来是个平民企业家,他无根无背景,无基也无牢,媒体选择以他为矢,以他为靶,是最安全的,也是最有流量的。
他们不敢谈政治,不敢揭黑幕;他们不敢深刻批判社会的不公,更不敢质疑苦痛的民生。
于是,胖东来成了他们借之搞流量的“典型”,成了他们假以输出正义的个案。
于是,他们对以“员工福利第一,快乐工作为追求”的胖东来开枪。
于是,他们对“揭发质量问题,就奖10万元”的客户至上的胖东来责难。
于是,他们向网友曾感叹“胖东来哪儿都好,就是没开在我的城市”的良心企业吹毛求疵。
久而久之,媒体的风骨,在他们那成了废纸一堆;媒体人的正义,在他们心里只剩下残垣断壁。
他们一如冬日里凋零的几根芦苇草,在孤寂的坟头摇晃。他们在寂静的冬夜里,冰冷的触角,只能与纸钱的灰烬为伴。
或许,胖东来当下的言论,真像有些人所说,企业家就要管好企业的事,员工的私人问题,员工的个人问题,本不该是企业说了算,更不是老板管了算。
而更不该的是,于东来不该向民俗民风开刀,不该向落后的传统唱反调,因为那是专家的事,那是当地行政长官的事,那断然不是一个商业老板的事。
但无论怎样,我相信于东来的初心是好的,而像于东来这样的人民好企业家,平民所盼的好老板,主流媒体不该起哄架秧子,不该愤愤然落井下石,更不该借胖东来刷自己的存在感。
汤姆·罗森斯蒂尔在《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说:“记者的责任,是牢牢地守住一个核心原则,审视社会不为人察觉的角落。”
托马斯·杰斐逊说:“一个民主社会需要独立的媒体。”
显然,他们既不独立,也没审视,他们像戴着面具一样行走在人世间。
最终,在舆论的裹挟下,于东来不得不出面承认“我表达的方式和方法不对”。
而如果,对于一个良心企业家来说,委屈求全才是最好的结局,那这必然也是我们社会最大的苦痛。
因为,媒体再无真相!
鲁迅曾说:“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我是一叨,下次再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