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露面的韦东奕,近期因一次发型的变化,
再次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那清爽的寸头,让他显得格外精神抖擞。
的确,他那份独有的气质,绝非外在的改变所能掩盖。
回想起2021年,北大校园内的一段采访视频,
让韦东奕一夜之间成为了网络红人。
视频中,他头发略显凌乱,手中仅提着一瓶水和一袋馒头,
简单的一句“我是北大数学系的研究生,现在担任教师职务”,
便让他迅速走红。
起初,人们或许将他视为一位不太注重形象的理工男,
但谁曾想,他竟是一位深藏不露的数学天才。
自幼年起,他便在奥数比赛中屡获佳绩,
直接被保送至北大,一口气完成了本硕博的学业,
并留校任教,数学大奖更是纷至沓来,
因此,他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韦神”。
可走红之后,韦东奕却陷入了舆论的漩涡之中。
人们仿佛拿着放大镜,对他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从吃饭的姿态到坐姿,
甚至在婚恋市场上还有对他的“评价”:
“说实话,他在我们村都可能找不到媳妇。”
“我也不太愿意让女儿嫁给他……”
网友不停对他指指点点,嘲笑一番。
更有甚者,对他的能力和生活提出质疑,
编造谣言对他进行攻击。
这些声音,完全不顾及他所展现出的才华和对社会的贡献,
仅仅将目光聚焦在他的外表和生活细节上。
类似的情况,著名主持人王冰冰和网红丁真也曾遭遇。
王冰冰因长相清新自然,笑容温暖治愈,迅速走红,
但不久后,便因所谓的“黑料”而遭受羞辱。
丁真则以他那纯真羞涩的笑容和清澈的眼神,一夜之间爆红,
但也因学历不高、长相特别而遭受质疑和谩骂。
这些事例都反映出,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
人们热衷于造神,也热衷于毁神。
一旦觉得某人不够完美,便将其从云端拽下,踩在脚下。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的“姜萍事件”,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这一事件本质上也是一场“造神”与“毁神”的闹剧。
四个月,“姜萍事件”落下了帷幕。
原本籍籍无名的中专生姜萍,凭借自学高等数学,
竟一举闯入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的决赛圈,
加上媒体与网红大V们不断大肆炒作,姜萍一夜之间被冠以“天才少女”的美誉。
这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中专”、“女生”、“全球数学竞赛第12名”,这些标签紧紧地被贴在少女身上,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流量。
纪录片、访谈节目纷至沓来,姜萍被精心包装成一个“ 才天”,
一个草根逆袭的励志典范,引发了无数人的羡慕与向往。
随着纪录片的播出,一些细微的瑕疵逐渐被放大,
如板书中的小错误、月考成绩的不尽如人意等,质疑之声也随之而来。
而阿里达摩院的声明更是如同导火索,
直接揭露了姜萍在竞赛中得到了老师王闰秋的违规帮助,
舆论的风向瞬间逆转,从“天才”的赞美转变为“骗子”的指责,一切只因一纸声明。
在这场风波中,王闰秋试图借助姜萍的名气提升自己的地位,
却最终落得个挨批、评优资格被取消的下场;
姜萍则如同被老师利用的“工具人”,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最终只能独自承担所有后果;而阿里达摩院和媒体则充分利用了这把流量红利,
待纸包不住火时,又迅速撇清关系,全身而退。
现如今,全社会都热衷于“造神”与“屠神”; 网络时代太过追捧“成功故事”。
可造神虽易,但维护神的形象却难上加难;
批判他人容易,但要做到宽容与理解,也并非易事。
其实,很多时候,网友们所喜欢的,往往是自己脑海中构想的完美形象。
一旦发现现实与想象不符,便立刻翻脸不认人,对其进行无情的批判。
这种追捧与喜爱,已经变成了一种对他人的“围剿”。
恶语伤人六月寒,与其去追捧和毁谤他人,不如更多地审视自己和这个世界。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有些人能够一夜之间改变命运。
但随之而来的,也可能是无尽的质疑和骂声。
不论是谁都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初心,
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毕竟,那些荣誉和关注,都只是短暂的,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是永恒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联删。
拥抱美好生活 ☟☟☟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