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为了解决我国肉食问题,专家突然间想到了一个奇招,建议用鸵鸟来取代部分猪、牛、羊等牲畜的养殖,并认为鸵鸟将成为人类在21世纪的重要肉食来源。
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也是不得已的。那个年代中国的养殖技术还没有今天这般成熟,培育、防病、运输等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更为主要的是,那时中国人口已经超过12亿,满足12亿张嘴吃肉是个非常难的问题。
中国人的餐桌上肉类一般包括家禽、猪、牛、羊以此为主。养殖技术的不成熟加上越来越多的人口,对肉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便在这时,鸵鸟走进了专家的视野。在当时看来,鸵鸟肉是猪肉、牛肉还有羊肉的完美替代品。
从体型上来看,鸵鸟属于鸟类,它身形庞大,成年鸵鸟体重可达到130公斤以上,差不多相当于猪的体重。
相比于牛,鸵鸟的成长周期相对较短,合理循环的话,配合现有的牛、猪、羊等肉类几乎可以满足中国人的需求量。
从营养价值上看,鸵鸟肉还是具备丰富的营养价值的,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等好处,另外还富含丰富的钙、铁、锌等微量元素,是不错的食材。
还有一点好处也是专家最看重的一点,那就是鸵鸟的适应性很强,因其体型庞大,膘肥毛长,可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
相比较于鸡鸭等家禽,鸵鸟庞大的体型为它提供了足够的保护,无论是抗病能力还是抗风险能力,鸵鸟都是优于普通家禽的。
此外,鸵鸟除了使用价值,其身上的毛可以制作羽绒服、枕头、毯子等用品。鸵鸟皮也可以做皮具,甚至骨头都可以做雕刻的工艺品,用一句鸵鸟身上都是宝来形容也不为过。
诸如以上优点,饲养鸵鸟可算好处多多,当时也的确投入饲养,但从目前来看,国内对鸵鸟肉似乎并不感冒。鸵鸟肉完全可以大批量供应,然而它还是一种相对小众的肉食类。
原因很简单,养殖鸵鸟有诸多好处,相对而言,也会有相应的弊端。
首当其冲就是鸵鸟养殖的高投入。不同于猪仔或鸡仔,鸵鸟苗的价格远远高于其他家畜,并且需要进口,无疑增加了饲养的风险。
于是便面临一个直观的市场问题,高投入养殖也就意味着高售价,根据估算,鸵鸟肉投入市场,其价格远远高于其他畜肉,而价格是市场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很容易造成价格太高而滞销,这是养殖户最不想看到的。
另外,饲养鸵鸟需要更大的场地。鸵鸟体型大胆子小,而且非常易动,如果不经常活动会直接影响鸵鸟的肉质。
更大的场地同样意味着高投入,还是那个问题,拉高投入成本,能不能收回来是个未知数,很多人并不敢冒险。
鸵鸟是一种相对粗犷的生物,它不挑食,牧草、树叶、农作物秸秆都可以。但是,如果饲养的话,为了缩短饲养周期,往往会喂食饲料,而鸵鸟又是大食量,成本再一次提高。
然而,最主要的还是中国人不太接受鸵鸟肉,肉质口感因人而异,有人觉得好吃,有人则难以下咽。
对中国人来说,鸵鸟是一种外来生物,具有一定未知感,而对于这种特殊的食材,天然有一种防备甚至排斥心理,因此不太容易打开市场。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饮食文化更是领先全世界,老祖宗早就给我们指明了道路。针对鸵鸟而言,早在汉代流传入中国,到了唐代达到鼎盛,当时鸵鸟被称为“大雀”。
可以想象,古人一定品尝过鸵鸟肉,也尝试饲养过,但到了今天,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并没有关于鸵鸟肉的,也就是说这种东西不太适合中国人,不然以中国人的烹饪手艺一定能研制出几道与鸵鸟肉有关的食物。
就好像火鸡一样,这种在风靡美国的肉类在中国基本没什么市场,火鸡的大体型和高出肉率,难道就没有人想过用火鸡代替普通鸡吗?
肯定是想过的,但是吃过的人大多给了相同的评价,那就是难吃,直接导致火鸡在中国没有市场,道理跟鸵鸟差不多。
如今中国的养殖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结合进口可以满足中国人的需求,因此不需要鸵鸟肉来替代主流肉食类。
当然,鸵鸟肉也不是毫无市场,小部分人还是愿意消费的。这有点像鳄鱼,很早以前人们把鳄鱼当作一种猛兽,如今这种水中霸主也上了部分人的餐桌。
参考信息:《环境》1996-07-001鸵鸟——21世纪人类重要的肉食来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