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在一场战争中,指挥官已经围住敌人主力,却突然接到上级命令:撤退!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撤离,而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决策。
明明胜利就在眼前,为什么要做出如此出人意料的指令?
粟裕将军该如何面对这份紧急命令?
而毛主席为什么要这么急着下令撤退?
这里面究竟隐藏着什么玄机?
答案令人惊讶,也让人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高明之处。接下来,我们一探究竟!
1947年6月,蒋介石在孟良崮战役失败后,将大军压在第三次对沂蒙山区的进攻,妄图将东野主力围困在鲁中。
而我军却在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下,灵活动线向外拓展,天津鲁南一带捷报连连,彻底打乱了蒋介石的计划。
见此,蒋介石不愿再在鲁中留恋,而是将鲁中部队向西撤离。于是在7月17日,为牵制撤离的国民党军,东野围剿南麻地区国军的南麻战役开打。
毛主席为何急令粟裕撤退?
南麻战役开始之前,粟裕把详细作战报告发给了中央军委。
毛主席仔细地把粟裕的报告看了一遍后,有一种哪里不对劲的直觉,他又反复看了几遍,随后便让警卫员去把朱德总司令叫来。
朱德来了以后,毛主席对他说:“玉阶兄,我总感觉粟裕的报告中少了一点什么。”
朱德回答:“你是说少了一支部队?”
毛主席恍然大悟:
“对,粟裕的报告中说,胡琏的孤军作战,但是按照范汉杰(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的一贯作风,他总会安排部队协同胡琏。”
朱德接着说:“对啊,粟裕报告中说,胡琏的整编第11师脱离了黄百韬的整编第25师和黄国梁的整编第64师的照应。”
“现在胡琏是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他报告中只字未提邱清泉的第5军,这支部队人间蒸发了!”
毛主席马上说:“对,这是范汉杰给粟裕下的套,电报粟裕赶紧撤退!”
粟裕
彼时的华野自7月1日分兵后,留在粟裕手里的还有5个纵队,总兵力有10多万,他一直在沂水一带寻找战机。
彼时盘踞在沂水一带的有国民党的三个整编师,分别是黄百韬的第25师、黄国梁的第64师和胡琏的第11师。
粟裕认为黄百韬比较好打,计划先吃掉他,但是侦查员回来报告说,黄国梁的第64师能够近距离策应黄百韬,粟裕取消了这个计划。
7月7日,侦查员反应,胡琏的第11师开始向南麻方向移动,粟裕让侦察部队密切关注。
胡琏
7月8日,侦查员再次反应,前往南麻的只有胡琏的第11师,粟裕认为机会来了,可以趁机把第11师连锅端了。
粟裕当即制定了一个三打一的作战方案:
第2、6、9纵队以3倍的兵力合围南麻胡琏第11师,第7纵队穿插到徐州阻止第25师和第64师的增援,陈锐霆的特纵为战役后备队。
就该方案本身来说似乎没有任何问题,不过,毛主席还是从中发现了大问题,那就是粟裕的作战视野中少了国军第5师的动向。
7月17日粟裕把作战报告发给军委后,就指挥部队发动了对胡琏第11师的进攻。他可谓是出师不利,当天在南麻一带就爆发了暴雨,而且这场暴雨一直持续十数天不停。
有人在解读南麻战役时说,胡琏知道粟裕要攻打自己后,曾经带领全体官兵求雨。
又有人说,如果不是天降暴雨,南麻战役就打赢了,胡琏的第11师也被全歼了。
事实可能恰恰相反,这场暴雨确实给华野带来了麻烦,而正是这场暴雨挽救了粟裕。
南麻战役
华野攻城的武器主要是大炮、炸药和手榴弹,大暴雨让炸药和手榴弹的作用大大减弱,大炮更是无法抵达攻城的有效范围内。
但是,当第2、6、9纵队真正攻入南麻城内时,华野将士才发现,同胡琏的子母堡比起来,这场暴雨根本不值一提。
胡琏第11师的1万多将士全部集中在一个长约10里左右的地带,华野无法实施分割歼灭的战术。
这片地带的外围是鹿角和铁丝网等障碍物,在这些障碍物下面遍布地雷等陷阱。
照明设备24小时把整个地带无死角照亮,华野擅长的野战也无法发挥出来。
子母堡
胡琏1万多将士躲在2000多个子母堡内,有恃无恐地我军展开激战。
这些子母堡的设计和建造相当精妙,一个母堡周围有几个子堡,母堡为主防御火力,子堡又为母堡从各个角度进行防御,堪称做到了防御无死角。
子堡全部同母堡相通,可以根据战斗情况进行人员灵活调配,而每个母堡也是相通的,也可以根据战斗情况对人员进行灵活调配。
华野每攻下一个子母堡,便要伤亡100多人。因此,胡琏无需求雨,他仰仗的就是这些子母堡。
再说国军第11师的将士也是在抗日战场上赫赫有名,在胡琏的带领下作战勇猛。
粟裕派出围攻南麻的3个纵队举步维艰,打援的第7纵队也苦不堪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