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世界上首例艾滋病患者被美国疾控中心公布。作为一个从事肿瘤病毒研究二十多年的病毒学家,曾毅敏锐地意识到,这种疾病很可能会传入中国并产生严重的后果。
曾毅院士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此后,他一方面关注国外动态,一方面在国内开展调查研究,警惕病毒的传入。
曾毅从国外的报告中了解到,艾滋病会通过血液制品传染。一次偶然机会他得知,1982年,美国一家公司赠送给浙江省医院一批血液制品。这批血液制品共注射给了19位患者。于是,曾毅联合浙江省医院和浙江省卫生防疫站,将19位患者一一找到,并陆续开始检测。
1985年,曾毅实验室收到了来自浙江医科大学感染科的4名儿童患者样本,样本中发现了令人谈之色变的艾滋病病毒。虽然在这之前,曾毅已经做了相应的知识和技术储备,但“狼”真的来到眼前时,还是有点慌乱。
曾毅在实验室开展工作留影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这4名儿童都使用了美国这家公司生产的血液制品。这表明,艾滋病病毒从1982年就随着血液制品进入了我国,也是中国本土第一批被感染的公民。
1987年,美国一名艾滋病患者在昆明死亡。收到消息后,曾毅立刻前去采集血样,并着手分离病毒。分离出活的艾滋病病毒,才可以进行诊断试剂、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活艾滋病病毒的分离本应在防护严密的BSL3(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完成。然而,当时国内没有BSL3实验室条件。于是,曾毅及其团队就在北京一间简陋的实验室内,第一次开始直面凶险的艾滋病病毒。
常规情况下,分离病毒实验中应尽量少用玻璃器皿。因为一旦玻璃器皿碎裂,研究人员将面临划伤感染的风险。但当时科研经费有限,实验中不得不用了大量的玻璃器皿。
在这种条件下,曾毅带领团队仅用一周多的时间就成功分离出中国第一个艾滋病病毒毒株。
随后,曾毅与其他单位合作,很快研制出了中国自己的艾滋病诊断试剂,并获得卫生部批准使用,向全国供应。这对早期国内艾滋病的诊断、筛查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曾毅在艾滋病研讨会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在向艾滋病发起攻关的同时,曾毅还多次向党中央、国务院建言艾滋病防治策略,并率先呼吁全社会关注艾滋病防治工作。
他说:“让公众了解到艾滋病是怎样传播和流行的、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保护自己,这对于艾滋病防治至关重要。”
1997年,曾毅开始担任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后文简称“基金会”)第二任理事长,他带领基金会进行了大量宣传教育工作。
1999年,基金会针对艾滋病疫情严重地区进行专项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为防控艾滋病提出了相应对策;
2000年,基金会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艾滋病宣教片《世纪的警告》;
2001年,基金会开通了《艾滋病在线》网站,向全国提供防治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
曾毅的学生、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曾表示: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要晚于发达国家近15年,这与以曾老师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努力密不可分。
参考资料:
[1]《曾毅院士研究报告》,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2]许雯.曾毅院士用一生和危险病毒交手[J].科学大观园,2020,(15).
[3]黎润红,王承志,靳亚男.曾毅:与病毒战斗一辈子[N].中国科学报, 2018-04-16(8).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出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