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黄维在这一年结束了长达27年的改造,获得新中国的特赦,正式出狱了。此时,距离1959年新中国首次特赦战犯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16年。显然,在接受改造的众多战犯之中,黄维是一个不配合改造的“刺儿头”,这才将出狱时间迁延至今。
黄维恢复普通人的生活以后,许多昔日的熟人都来探望他,原国民党军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也在这个时候来探视自己的这位老领导。
杨伯涛虽然在国民党中的地位不如黄维,却因为改造得比他好,在首次特赦时就出狱了。他这次来拜访黄维,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出于对黄维的关心,来看望他的生活情况;另一个是有一封信要亲手交给他。
短暂的寒暄过后,杨伯涛将话题切入正题,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拿出了这封陈赓写给黄维的亲笔信。黄维接过信后,看到署名是陈赓,心中大为疑惑,因为他此前在狱中就得知,陈赓已经于14年前就离世了,如今怎么会又收到他的来信呢?
强压住内心的疑惑,黄维展信阅读。陈赓与黄维曾是黄埔军校的同学,有同窗之谊。陈赓在信中率先提到的正是这段岁月,言谈之中,情真意切,对这段求学时期的旧谊表示怀念。
随后,陈赓又提到了淮海战役,一段关于那段时期的回忆跃然纸上,令黄维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战场上与陈赓对阵沙场。随着阅读的深入,黄维的神色也出现了明显变化,从最初的怀念、感动、追忆,突然变成愤怒,到最后竟然将手中的信当场撕成粉碎。
杨伯涛见状,并未上前阻拦,也没有主动劝慰,就这样让黄维自己一个人平复心情。其实,陈赓这封信的内容,杨伯涛早已阅读过,所以他心里清楚,黄维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暴怒的举动,并非是因为嚣张跋扈,只是心中的那块“顽石”彻底被击碎了。
黄维为何在陈赓离世14年后收到他的来信?陈赓在信中又写了什么,竟然令一向以“儒将”著称的黄维情绪失控?他心中的“顽石”又指的是什么呢?
心中的“顽石”
所谓的“心中顽石”,其实指的是黄维的“心结”。一个始终解不开的思想疙瘩,成了他接受改造期间成为“刺儿头”的根本原因。黄维有如此表现,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都认为积极接受改造,尽早出狱,才是黄维最好的出路。
但事实上,黄维做出这种不理智的选择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原因,并不能全都归咎于黄维“不识时务”。
黄维是江西贵溪盛源乡人,出生于1904年。黄维的家庭条件不错,若不是因为父亲早亡,可能家庭环境还能更上一层楼。即便父亲早逝,他依然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只不过因为资金并不充足,才限制了他的求学之路,最后考入鹅湖师范,毕业后返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员。
事实证明,黄维深谙为师之道,如果他能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可能也会取得不错的成绩。但黄维这位颇具书生气质的教书先生,却偏偏有一个死板倔强的性格,认准的道理不论对错,不碰个头破血流一定不会回头。
彼时,许多小学的创办,都离不开当地乡绅的经济支持,那些校长、教员们虽然对这些俗不可耐的乡绅不喜欢,但手里端着的饭碗还要仰仗人家,自然在有些时候还是要顺着人家的意思。
可黄维的性格,办事总是十分刻板,丝毫不肯退步,与乡绅之间经常爆发矛盾。这种针尖对麦芒的情况下,黄维自然是不肯低头的,众人的劝说自然也是无效。最终,黄维索性辞去职务,离乡谋生去了。
1924年,黄维考入了黄埔军校。当时蒋介石正值壮年,又经常在学校里宣扬那一套“忠臣良将”之道,给黄维带来很大的震撼,将蒋介石奉为崇拜的对象。做事刻板的黄维,反而因此得到了陈立夫的赏识,他认为黄维这叫“做事谨慎”。
经陈立夫多次举荐,黄维走入了蒋介石的视野,黄维的表现很快得到了蒋介石的认可,因此得到了重用。原本就对蒋介石很崇拜的黄维,得到蒋介石器重以后,自然以蒋介石马首是瞻,即便蒋介石背叛革命,他也一路盲从,将“愚忠”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言以蔽之,黄维的性格其实就是典型的“书呆子”,为人刻板不识大体。但也有优点,他做事一丝不苟,执法甚严,可惜没有跟对人,否则可能也会成就一番事业。关于黄维是“书呆子”性格这件事儿,其实在国民党的军政要员之中,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杜聿明率远征军出征缅甸失利,败逃回国以后,需要有人对他的部队进行点检,以统计杜聿明在此次率军作战中的损失。
杜聿明虽然战败,但他毕竟是国民党要员,又是蒋介石身边的红人,负责点检的人,一般都会少估算一些损失,给他留点面子,这在腐朽的国民党内部原本也不算是什么新鲜事儿,只不过大家心照不宣,久而久之成了不成文的规定罢了。
原本杜聿明对这件事并未放在心上,但他逃回国内以后,准备接受点检时,却得知负责此次点检之人,竟然是黄维。这让本来不是特别在意的杜聿明,一下子就将心提了起来。黄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太清楚了,这次遇到他,可能要面子不保了。
尽管如此,杜聿明还是抱着一丝希望,在黄维抵达部队驻地以后,开始点检工作以前,杜聿明专门安排了一场盛宴,宴请黄维,并叫来部队里所有的要员作陪,目的就是希望黄维能够网开一面。
黄维接到邀请以后,并未推辞,如约赴宴,这让杜聿明等人暗喜不已,认为这是一个好的信号,可能这个号称“书呆子”的黄维,这一次真的能够破例一回也说不定。但宴席开始以后,杜聿明等人才知道,自己的算盘可能打错了。
席间,一阵客套寒暄过后,在杜聿明的授意下,他的幕僚们开始想尽办法与黄维套近乎,就连“如今天下风调雨顺”这种话都说了出来。也正是在这句话说完以后,黄维变了脸,他冷冷地说道:“我老家江西,现在就发水灾呢,哪里来的什么风调雨顺?”
杜聿明的幕僚们都是人精,立刻就从黄维的这句话中听出不对劲儿。久居国民党腐败官场的幕僚们,听了黄维的这句话,下意识的认为,黄维这是以家乡受灾为由,向他们“索贿”呢!可惜,他们听出了黄维的“话里有话”,却会错了黄维的意思。
自以为聪明的幕僚们,脸上立刻堆满了笑容,询问黄维,是否需要捐给他的家乡一些“款子”?黄维闻言拍案而起,说了一句:“我家开的酱油铺米铺,发大水正好发国难财……”
话说到这个程度,再愚钝的人也明白了黄维的意思。显然,此次点检工作,黄维是断然不会“宽容”了。杜聿明是明白人,听完这句话以后,也不愿意继续在这里逗留,索性直接起身,提前离席了。
所以说,黄维这种一身“书生气”的人,其实真不适合在军政圈混。事实也是如此,黄维还是善于从事教育工作,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至于率兵打仗,在军事领域有所建树,这些其实并不是他的追求。
对于自己的情况,黄维其实也是了解的。这也是为什么在40年代以后,黄维就逐渐转入到军事教育领域工作了。黄维在教育领域表现得非常优秀,到1948年时,已经出任了新制军官学校校长。
但这个时候,正处于蒋介石挑起内战的关键时期。时局动荡,战局不利,蒋介石的野心难以实现,他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彼时,国民党军的数量和武器装备虽然还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真正能领兵打仗的将领却十分匮乏。
正值用人之际的蒋介石,在这个时候想到了黄维。黄维或许不具备多么高的军事能力,但他早年间就对蒋介石宣扬的“忠臣良将”说法深信不疑,自身又尊崇儒家,对蒋介石的忠诚度很高。
蒋介石一向自视甚高,每次国民党军有大战时,他总会在大后方给前线各级指挥官下达不合时宜的命令,造成前方军队指挥混乱,不知道该执行谁的命令好。结果,导致战败以后,蒋介石就会认为,是将领不能完全按照他的想法作战,才导致失败。
所以,在蒋介石看来,真正能打胜仗的将领,未必需要有多么高的军事才能,只要可以将他的想法执行出来,就一定会可以取胜。从这一点来看,黄维要比卫立煌、杜聿明、胡琏之流强得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