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指的就是通过了解敌我双方的细节,具体分析,来做出有利的决策,从而打败敌人,这是任何一个指挥员都应具备的军事素质。
但并不意味着说全面了解了敌人的细节,掌握了敌人情报就一定能打胜仗。
这种观点和人与武器决定胜负的观点是一样的道理。有人认为装备精良、武器先进的军队就一定能打败武器破败不堪的军队,可事实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的武器绝大部分都是自造或缴获日伪军的武器,跟国军装备的美械相比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不照样打败了国民党上百万的部队吗?!
像孟良崮战役,蒋介石的王牌主力部队整编第74师,那可是清一色的美械装备,战斗力非常强,最终还是被粟裕的部队打的落花流水。
所以说,光靠装备好就想打胜仗,那是一厢情愿。而光靠情报就想打胜仗,同样是一厢情愿。关键因素还是在人,而非武器、情报本身。
毛主席为何身在陕北窑洞,就能指挥千里之外的人民军队决战大江南北呢?
他不仅靠的是从前线源源不断送来的战报,更是通过战报来分析局势的未来走向,因为情报是死的,情报所反映的信息是需要经过人的大脑去分析的,有没有价值是需要在实战中得到检验的。
有的情报虽然珍贵,却被不识货的人随意抛弃,有的情报虽然不起眼,但却被目光锐利的有心人充分抓住,发挥了最大的价值,这就需要指挥者的谋略和水平去判断了。
而毛主席的这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能力,就是其他指挥员无法相媲美的。
比如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毛主席与朱德、陈毅等其他红军将领在一起领导部队打仗,他们共同享有情报,为何还要靠毛主席来指挥,拿大主意呢?红军战士为何喜欢跟随毛主席打仗呢?
就在于毛主席每次决策时都能对情报进行精准分析,做出准确的作战方针。
比如:1929年6月22日召开的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毛主席被剥夺了红军的领导地位,短暂离开了红军的领导岗位,毛主席的红军前委书记一职由陈毅担任,然而没过多久,闽粤赣三省国民党军队十四个团两万余兵力,向闽西地区发动“三省会剿”。
于是,陈毅和朱德紧急赶往蛟洋,向正在蛟洋养病的毛主席征询意见。那时,陈毅、朱德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掌握所有的情报,为何还要请示毛主席的意见呢?
因为他们知道毛主席对指挥打仗有一套,自己掌握情报没用,关键是需要毛主席对战争形势的分析。最终,陈毅在党中央的示意下,又请毛主席回到红军的领导岗位上,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毛主席堪称是天才军事家,是富于战略眼光的人,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人,而不是靠书本来打仗的人,他指挥的游击战,战法变幻莫测,连敌人都找不准方向。
毛主席在战争中所总结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法,古往今来,世界上有这样的游击战吗?有把游击战作为主要战略方针来指挥战争并取得胜利的吗?
可以说这是毛主席的首创,对中国革命战争形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还有长征途中关于红军是否要打“打鼓新场”的问题,是毛主席出色的局势分析能力和精准军事判断力的有力证明。
当时,朱德、彭德怀、林彪、周恩来、刘伯承等众多红军将领都要求打贵州的“打鼓新场”,只有毛主席一人反对,他认为打鼓新场有众多国军集结而来,贸然攻打损失太大,另一方面红军部队刚恢复元气,综合力量还很薄弱。
然而,毛主席一个人的意见根本说服不了众人,彭德怀认为只要集中优势兵力就能拿下打鼓新场,林彪甚至讽刺毛主席在土城消耗战时被敌人打怕了……
无奈之下,毛主席拍桌子发火了:你们硬要打,我就不当这个前敌司令部政委啦!
作为党的临时负责人张闻天就根据少数服从多数意见,通过了进攻打鼓新场的决议。由彭德怀担任前敌总指挥,周恩来起草作战命令,毛主席的政委职务被解除,会议不欢而散。
毛主席放心不下,就请周恩来推迟打“打鼓新场”,终于在凌晨3时50分等来了情报,敌人的军事调动跟毛主席预想的一模一样,一大早,毛主席和周恩来立即召集众人开会,说明了战争形势,才拦住了“打鼓新场”战役,否则红军将有覆灭的危险。
这就是毛主席的独特之处。遵义会议以后,毛主席重新掌握了指挥权,此后人民军队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