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隶书,简称汉隶,它的出现标志着书法从篆书向隶书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仅是书写形式的革新,更是文字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可以这么说,隶书的出现是书法史上伟大的转折点。
汉隶的演变历经了四百多年的时间,从战国末年萌芽,到东汉时期达到鼎盛。这一时期的隶书,笔势生动多变,风格各异,相较于唐隶的刻板,更显灵动与自由。因此,学写隶书者往往更为推崇汉隶,将其视为学习的典范。
直到 汉代,一分为二形成风格各异的西汉简帛与东汉碑刻两大支流。西汉简帛书风质朴粗犷、率真自然,点画与波挑间满是活力;东汉碑刻则步入艺术巅峰,或方正雄伟,或秀丽典雅,法度谨严,尽显成熟韵味。《韩仁铭》便诞生于这汉隶的黄金时代 —— 东汉熹平四年,犹如一朵盛开在书法盛世的奇葩。
《韩仁铭》全称《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其外观上,圆首有额,篆书题额 “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 十字,古朴厚重又不失灵动,翁方纲赞其 “十字长短随势为之”“行间茂密”,与《张迁碑》额并称汉篆最得势者,尽显汉代篆书的雄浑大气与自由多变。
碑身下部虽残缺,仅存上截,却无损其庄重尊贵之感,恰似断臂维纳斯,残缺中更添神秘韵味,历经岁月沧桑仍风骨犹存,现存于郑州荥阳市文物保管所,默默诉说往昔故事。
字体疏朗开阔,恰似朗朗晴空下的亭台楼阁,布局疏密得当,给人以清爽雅致之感;行笔遒劲有力,起笔逆入藏锋自然洒脱,仿若侠客拔剑,利落且具劲道,中节用笔沉稳苍劲,留行转换间尽显曲直变化之妙,收笔圆润严谨,波磔轻盈飘逸,恰似余音绕梁,赋予笔画灵动的生命力。
点画处理精妙绝伦,于遒劲中透着柔和,方圆相融,恰似阴阳调和,在对立统一中达成美妙平衡,洋溢着生命律动,契合书法艺术的节奏韵律美学。
清杨守敬评其 “清劲秀逸,无一笔尘俗气,品格在《乙瑛碑》之上”,康有为亦赞其 “以疏秀胜”,实乃汉隶逸品,字迹较大便于临习,备受书法大家珍视,成为临摹典范。
韩仁作为东汉良吏,德才兼备却沦为 “党锢之祸” 牺牲品,其事未载于《后汉书》等史籍,此碑详述其在闻喜任职时经国以礼、刑政得中,推行整顿吏治、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等举措,改善民生、稳固地方,后获少牢祭祀褒扬。
碑文中这些记载,不仅映照东汉地方治理实景,凸显官员道德操守与社会责任,更让后人得以窥探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为研究东汉政治、社会、文化提供珍贵一手资料,犹如一把钥匙,开启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
这个石碑给人一种庄重、尊贵的感觉,就像珍贵的铜器和玉器一样,让人肃然起敬。清代学者翁方纲在他的《两汉金石记》中,特别称赞了这个石碑的篆书题额。
《韩仁铭》全图
汉末至明代陷入颓势,《熹平石经》刻板僵化成 “馆阁体”,唐后楷书笔法入隶致古意尽失;直至清代碑学兴起才获复兴,书家汲取汉隶精华创新发展。
《韩仁铭》与同年刊刻的《熹平石经》相比,优势显著,后者重实用规范、失却自然情致,前者则在疏朗、灵动、典雅间尽显艺术个性与魅力,是汉隶成熟阶段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彰显自由而不失法度、质朴且兼具文雅的特质。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