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2018年清明时节。

濛濛春雨洒向原野,洒向新立的黑色墓碑,墓碑上的字格外清晰:

这里长眠着一对中国抗日军人伉俪……

泸州1050分队志愿者,肃立在墓碑前,向这对军人伉俪深深鞠躬。

01 跨越千里,为你而来

1940年,奔驰向前的列车上,空气浑浊,人声嘈杂。坐在靠窗位置上的16岁浙江义乌姑娘朱莲弟,浑然忘却身边的一切,端庄的脸庞上难掩喜悦之色。

她的目光正盯着手中展开的一封信,这是身为营长妻子的堂姐写给她的,信中安排她与川军50军144师432团少尉排长先正华相亲。

从浙江义乌到四川泸县,一根跨越千里的纽带,将朱莲弟和先正华紧紧相连。

当一身风尘的朱莲弟被领到先正华面前,她羞涩地抬眼一望,高大英武的先正华,便走进她的心扉,旅途的疲惫一刹那烟消云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莲弟

朴素的情感,让彼此的心靠近。很快,先正华和朱莲弟便举行了婚礼。那天,他一身戎装,她穿着白色婚纱。站在他的身边,她感觉幸福和踏实。这乱世中的婚姻,让她感受到了久违的安稳。

团长是证婚人,当兵的围坐了好几桌。团长的证婚词一出口,两个人相隔千里的姻缘,便获得了阵阵掌声和祝福。

02 他们的“家”,在彼此心里

可这安稳没持续多久。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部队常常转战各地。婚后不久,部队就要开拔。

团长和团长夫人都动员朱莲弟当兵。将先正华送她的一套新衣服收进包袱里,换上黄军装,朱莲弟成了50军144师432团卫生队的一名医务护理兵。

蜜月,是在日夜兼程的行军途中和战火纷飞的战场中度过的。安徽、浙江、江西等地,都是部队的抗日战场。

从一个战场到另一个战场,他在前沿阵地冲锋陷阵,他在战火硝烟中抢救和护理伤兵。

战场转移完全靠急行军,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朱莲弟,靠着顽强的毅力坚持着。疲惫不堪迈不动脚的时候,先正华就背着她走。他宽阔厚实的后背,是她温暖的港湾。部队短暂休养的时候,她抽出时间为他洗衣、补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莲弟和先正华

艰苦的战争环境,他们的“家”,在彼此心里。

1941 年夏天,怀孕的朱莲弟即将分娩。部队依然是转战频繁,居无定所。朱莲弟身体臃肿行动不便,先正华搀扶着她,做她的保护神。

那天,部队坐船过河时,朱莲弟腹中疼痛即将临盆。战友们飞快地将船划到对岸,在附近村庄中找到一个婆婆,为朱莲弟接生。看着汗水淋漓的妻子,先正华一脸心疼和愧疚。

儿子的出生,让他们颠沛流离的生活更多了一层意义:为了大“家”,亦为小“家”;只有大“家”好了,小“家”才能平安。

带着儿子,他们战火纷飞的岁月更加艰苦了,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饱尝困苦也是幸福。

不久与日军一次战斗后,部队又要转移。途中,他们遭遇了一队日军,先正华夫妇和襁褓中的儿子,还有几个官兵不幸被俘。

当天晚上,在内应的接应下,先正华与其他几个男兵逃出了监狱。情势紧急,无法搭救与另一位女兵关押在一起的朱莲弟。

日日为她悬心,在组织上的协助下,先正华四处奔走营救她出狱。

监狱中的朱莲弟饱受折磨,日军对她威逼利诱,要她交代部队的番号以及去向。无论怎样逼问,她只回答三个字:“不知道!”

襁褓中婴儿的哭声,让一无所获的日军更加心烦意乱,一个恼羞成怒的日军,夺过朱莲弟怀中的婴儿狠狠掼在地上,一刀捅去。

这血淋淋的一幕,让年轻的朱莲弟痛不欲生,精神一度失常。

1941年冬天,经过多方周旋,疏通关系,朱莲弟和另一名女兵被释放,两人一路乞讨赶上部队。

先正华知道消息后,迫不及待去见朱莲弟。看到衣衫破烂憔悴不堪的朱莲弟,先正华为自己没能保护好妻儿痛悔不已。

伏在先正华胸前,朱莲弟痛哭失声。丧子之痛,加上暗无天日的监狱生活,朱莲弟身体被严重摧垮,再也不能生育。

朱莲弟继续在部队做医务护理,她收起所有悲伤,为抗日尽心竭力。

1944年,叛徒张昌德率领144师叛变投日。对日寇的仇恨,强烈的民族气节,让先正华和朱莲弟不愿同流合污。

他们踏上艰难的逃亡之路,一路辗转,回到了先正华的老家四川泸县。侍弄几亩地,聊以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莲弟居住的房屋

从转战抗日战场,到回家务农,先正华和朱莲弟终日相守。很多时候,他们都会想起死在鬼子刀下的孩子,那段艰苦抗战的岁月,刻骨铭心。

03 终成在地连理

解放后,经历了几次运动,政治空气一度紧张。在抗战中经常看到许多无主的孤坟,凄凉地立于旷野之中。无儿无女,妻子的家乡又远在浙江义乌,先正华很担心自己的身后事。临终前,他声音哽咽地叮嘱朱莲弟:“你要把我的坟看好。”

朱莲弟流泪了,从远嫁四川的那一天起,她,就从未想过要离开。

从此后,西窗独对,形影相吊。想他时,她到坟上,泪流千行。

独守孤坟几十载,她习惯了坐在坟前与他拉拉家常。

九十年代初期,浙江义乌的娘家人知道了朱莲弟的近况后,要把她接回老家,娘家的侄子、侄孙们愿意为她养老。感谢他们的一番好意后,她还是决定留下来。

与她同甘共苦的丈夫埋骨于此,她对丈夫的承诺言犹在耳,更重要的是,百年之后,她要与他合葬。

后来,这一对抗战军人伉俪的故事渐渐传播开来,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朱莲弟,先后获得市、县、人民政府、民革泸州市委员会、北京铁血老兵公益等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关爱。2015年9月,她光荣地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和7000元一次慰问金及享受抗日军人优抚待遇。

2016年7月,92岁的朱莲弟告别人世。人们按照她的遗愿,与先正华合葬。这一对抗战军人伉俪,从此,再不分开。

先正华和朱莲弟无儿无女,一座孤坟,无墓无碑。每一个从它旁边走过的人,都不会知道这里深埋着两位抗日志士。

2018年,四川省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泸州1050关爱老兵行动队的志愿者们,决定为这一对抗战伉俪修坟立碑。重庆关爱老兵志愿者得知此事,在短短一天半的时间里,在全国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募集了两万余元。朱莲的家乡人浙江志愿者们听闻此事,也踊跃捐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清明时节,春雨霏霏,新修的墓碑浸润在漫天的雨丝中。

“历经磨难之后,终成在地连理。”

这碑文,见证着他们的风雨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