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争相出海,让海外市场成为一条“高能”赛道。

作为中国以自主品牌出口产品最早的家电企业,海尔凭借惊人的海外战绩,再一次站在了聚光灯下——2023年,中国家电品牌的海外销量,62%是由海尔贡献。这意味着,每10台在海外的中国家电,就有6台是海尔品牌。

鲜有人知道,1992年美国通用电气曾计划到中国收购一家冰箱公司,海尔是目标之一。值得玩味的是,十几年后的2016年,海尔以55.8亿美元收购了通用电气家电业务,成为当时中国家电业最大的一笔海外并购。

从出海小白到全球巨无霸,海尔跨过“那片海”的经验成为当前中企出海的镜鉴,在中企出海功守道系列,嗨牛财经梳理海尔在全球市场的激荡30年,透视海尔如何在商海的惊涛骇浪中,穿越周期,屹立潮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80年代,海尔创始人张瑞敏曾带队到德国进口设备,彼时德国在价格方面寸步不让,并称就是这样的质量、就是这样的价格,且称“只有德国才能诞生类似奔驰、宝马这样的好品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段经历,曾给了张瑞敏很大的刺激,并下决心要在十年内,让中国制造打入德国。1990年,海尔第一次向德国出口冰箱,却被拦截在海关。

八千台冰箱滞留,商品检验局以质量为由不予通行。为了证明自己冰箱的质量,张瑞敏要求海尔的冰箱与德国的冰箱撕掉商标放在一起检测,结果海尔的通过率远高于德国冰箱。

彼时,海尔的出海仅是海外贸易加速的一道缩影。上世纪90年代,随着供应链转移,中国成为全球家电生产大国,这一阶段,海尔、美的、TCL、海信这些老牌家电品牌,都已经开始了海外贸易。

在这个阶段,大多数家电企业主要通过贴牌代工的方式参与到国际市场,依托中间商在海外开展业务。对于当时的家电企业来说,这条路最“轻”,也能走的更快。

在全球产业链大分工体系下,贴牌代工出海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在生产要素配置上的优势,以大规模制造实现企业生产能力的提升与应用,从而拉动企业规模的增长。

但是长远来看,贴牌代工对代工企业是极为不利的。曾有美国客商找到张瑞敏,希望海尔在美国用他们的品牌,销量和价格都会提高,但张瑞敏则表示,“如果那样,美国市场上就再也见不到海尔品牌了。”

张瑞敏对海尔的希望是“出口创牌”而不是“出口创汇”。一字之差的背后,往往是两个抉择的命运分野。

知易行难,“出口创牌”意味着海尔选择了出海的“地狱模式”,成为孤勇者。从1991年开始批量出口到2016年,海尔用26年的时间方才实现了营收平衡,此后直到2021年,海尔从盈亏平衡点到超过代工的利润率。

当年选择难而正确的道路,如今正在进入收获期——早在2015年,海尔有冰箱在欧洲售价2999欧元,在商场里和那些世界品牌处在同样的价位,甚至比有的品牌还要高。从2009年到20232年,海尔连续1415年位居欧睿国际发布的全球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第一的位置。

今年6月,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向海尔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请教海尔的出海经验,希望助力中国汽车品牌加速出海。

在出海发展方面,周云杰其中着重提到了长期主义。周云杰直言,一般情况,在一个母国之外创一个品牌,培扶期需要8-9年时间,要有战略定力,海尔创牌已持续了30年。

从海尔的身上可以洞见,真正的创牌要有“坐10年冷板凳”的心理准备,并且10年间还要投入大量的真金白银,财务数据上很可能不好看,但管理层要对战略目标坚持笃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科幻巨作《三体》中,面壁人承载着对人类技术的思考。对技术的思考,恰恰是当前中小企业出海时所欠缺的。

从当前大部分中小品牌的出海策略看,习惯用中低端产品和代加工来覆盖海外中低端市场,既无能力也无习惯冲击高端市场。

从海尔的出海历程看,在海外创牌是“面子”,只有科技支撑的过硬品质,才是站稳海外市场的“里子”。

海尔首次声名鹊起,源于广为流传的一次砸冰箱。1985年,海尔面临着严重的质量问题,生产的冰箱频频出现故障,客户投诉不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挽回企业的声誉,张瑞敏决定采取极端的措施。在一次质量检查中,他发现一台冰箱存在严重缺陷,立即做出了一个震惊全场的决定——当场砸毁这台冰箱。

这一举动不仅震撼了员工,更是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海尔将以质量为核心,绝不妥协。张瑞敏的决策引起了广泛关注,媒体纷纷报道这一事件,海尔的品牌形象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这一事件成为海尔的“质量文化”的起点。从最初的引进、消化、吸收技术;构建自主研发能力;再到全球研发布局;科技自强、原创引领,海尔的在科技创新方面实现了40年的四大步。

首创,成为海尔科技的最直接的实力体现——1985年,刚刚起步的海尔就出品了亚洲首台四星级冰箱;1998年,中国首台变频空调下线;2002年,全球首台双动力洗衣机问世;2006年,中国首台磁悬浮中央空调打破了国外垄断,开创了中国中央空调磁悬浮时代……

如今的海尔,已经成为全球家电原创科技的风向标,进一步研究基础技术、未来技术、颠覆性技术等领域,着眼未来进行前沿科技布局。

何为颠覆性技术?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提出,它能重新配置价值体系,改变技术路径、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从而创造出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

例如,海尔的“无压缩机固态电卡制冷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这极有可能颠覆压缩机制冷 的传统赛道,开启一个无压缩机的制冷行业新纪元。而其背后的市场价值、社 会价值更是巨大。

截至2022 3年,海尔研发投入超 100亿(海尔智家研发投入超 102.4 亿,同比增长 22.437.5%), 全球研发人员超近 2.4 万名,在家电行业中是第一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0 年,海尔就在意大利成立了布鲁吉里奥研发中心,2011 年,在 德国成立纽伦堡研发中心……如今,海尔在全球拥有 10+N个研发中心,拥有 2.4 万名研发人 员,数量是全球家电行业最多的,并且链接全球超过 25 万专家和 100 多万生态 方共创,持续不断产生场景和技术,实现人在当地,但成果源源不断回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尔的成功除了上述显性因素外,“摒弃生意人思维,保持创业者心态”也是重要一环。

当前,不少出海企业仅仅将海外市场,作为转移多余生产力的方式之一,“短平快”的盈利是降低贸易风险的不二法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创业者心态的海尔,则始终将“用户需求”作为第一位,真正站在用户的思维来布局产品。正是这种不同的思维,让海尔的标准成为普适全球的行业标准,海尔在全球行业秩序实现了从遵循者到布道者的转变。

目前,海尔累计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发布109项,国家/⾏业标准发布813项,有100余位国际标准专家,覆盖智慧住居和产业互联网两大赛道。

在标准化专家数量上,海尔领先行业。海尔在全球拥有100余个IEC 和 ISO 国际标准专家席位,家电领域 2/3 的全球标准专家和标准提案,均来自海尔,在中国出海企业中形成了绝对领先。

同时,海尔是全球唯⼀同时进⼊IEC IB和IEC MSB两⼤最⾼管理机构的企业海尔是全球唯一同时进入IEC CB和MSB 两大最高管理机构的企业。

在过往的国际贸易中,全球产业的分工合作,更多是强势方在商业资源、品牌资源的绑定和互用,它在提供了“生态”便利的同时,亦以“锁链”的形态进行了某种绑定和限定,而这种绑定对于企业而言未必全都是有积极价值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在行业巅峰的海尔,并未以胜利者的姿态重复上述的生态链游戏,在全球生态布局上具有的强烈利他主义的初心,对生态合作伙伴既有场景和商业潜能的最大开发性,同时又以赋能的方式实实在在的进行了合作者之间的价值传递,实现了一个既有联系、又无束缚的开放式生态系统。

这种开放的生态系统,也给予了海尔在全球市场更敏捷的反应和更真实的反馈。

例如,为了给用户提供美好的生活体验,海尔构建了“10+N”开放式创新生态体系,并搭建HOPE 开放式创新平台。10 代表在全球的 10大研发中心,N 代表根据用户痛点随时并联的 N 个创新中心和逾万人的创新合伙人专家社群。10+N 是一个用户和资源零距离交互的平台,也是一个全球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持续迭代产品和智慧生活解决方案。

同样具有生态级企业平台赋能的能力和特征,但却没有寒冰神铁的“锁链”,让参与企业有更大的自由度。

以海尔海创汇建立的创业加速平台为例,其把科技创新与创业孵化贯通,实现“有根创业”。截止 2022 年底,海创汇创业平台已成功孵化出 7 家上市企业、7 家 独角兽、102 家瞪羚企业、120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形成了“科技助力创业, 创业加速科创”的融合创新的新模式。

在海尔看来,物联网时代用户需求瞬息万变,场景化的需求涉及多个行业,仅靠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开放海尔平台上海量的用户需求,让跨国的协同创新瞄准市场,与海尔科研团队一起实时响应并满足全球用户的需求,这样才能助力自主创新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