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25日,陈毅在离开黄花岗奔赴延安,参加“七大”的路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西去路漫漫,风物仔细看。不知霜露重,应悔着衣单。”能被批准去参加“七大”原本应该是件令人高兴的事,但陈毅复杂的心情,却在这首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要想知道其中缘由,我们不得不提到“黄花塘事件”。
1941年,在国外学成归来的饶漱石,被中央派遣到东南局担任副书记,但他却没有得到东南局书记项英的重视,被项英安排到由部长夏征农领导的新四军民运部上班。心高气傲的他自然对项英十分不满,心生嫌隙。
1月9日,正值皖南事变期间,项英离队,饶漱石抓住机会,与叶挺一起,以东南局的名义要求处置项英,让身为副书记的自己来代替书记项英的工作,被中央同意了。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月16日,饶漱石就被敌方抓捕了。3月8日,他向中央汇报了自己的脱险情况。而这件事情也在1955年被调查清楚,饶漱石被捕后确实没有背叛组织。
但当时的人们可不知道后来的事,他们唯一知道的是饶漱石被捕,失踪了很长一段时间,回来后,他受到了严密的审查,当时有许多人对他表示过怀疑,其中就包括陈云、陈毅等,但最后都在毛主席和刘少奇的担保下不了了之。
他们的怀疑原本是身处革命,怀有警惕心的同志应有之义,如果是一个宽宏大量,顾惜战友的同志,应该能够理解他们,但很可惜,饶漱石并不属于这一类人。陈毅作为项英的好友,还明目张胆地对饶漱石表示怀疑,于是这个名字被饶漱石深深地记住了,这也算是黄花塘事件的导火索之一。
1942年9月26日,刘少奇回到延安休养,中央做出由饶漱石代理华中局书记和新四军政委职务的决定,使得他与当时任新四军代军长兼军分会主席的陈毅共事。
1943年1月,新四军由于军事,将阵地转移到一个位于江苏、安徽交界地的小村庄黄花塘上,这也是黄花塘事件名称的由来。
1943年6月,受中央指示,饶漱石成为整风的主要领导,而陈毅则主持军部工作。饶漱石因此要离开,去二师蹲点,离开之前,曾对陈毅说过,自己身兼数职,事务太多,过于繁杂,希望能电请中央,让其他同志负责一些,自己好卸下几个职务。陈毅问是哪些职务,饶漱石说除了华中局书记和政委的工作,其他的你们看着办。
陈毅同共事的张云逸、赖传珠等人商议后,一致同意免去饶漱石的兼职政治部主任一职。确定下来后,陈毅起草电文汇报给中央。
原本就对陈毅心怀不满的饶漱石得知情况后大怒,立刻用自己专门的电台和密码本,向中央领导人控告陈毅谋夺领导权,希望对陈毅开展整风运动,而中央也复电同意。
至此开始,饶漱石每天找相关负责人谈话,使得一些负责干部误以为饶漱石是受到了中央的指示,特意来清算陈毅的,导致当时人人都对陈毅心存芥蒂,而陈毅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处境,在饶漱石同他摊牌以后,二人好几个晚上争执不下,声音大得住在隔壁的秘书都不敢入睡。
同年10月16日,饶漱石煽动策划了一起针对陈毅的争斗会,会议由先由陈毅发言,要求他做出自我批评,后来又让大家提出意见。饶漱石于是借着整风的由头,公开点名批评陈毅,列出了陈毅所谓的“十大罪状”,并将其汇报给中央。
而这些罪状,当然,在我们后人看来,大多都是莫须有的罪名,但在当时足以对陈毅产生不小的影响,
中央得知情况后,不希望这件事情再扩大,于是决定从陈毅方面做工作,希望他以大局为重,并遵照他的想法让他到延安学习,参加“七大”。
陈毅临走前无一人给他送行,于是他辛酸地写下了开头的那一首诗。
直到1999年,黄花塘事件才真正被中央定义为饶漱石的夺权阴谋,而此时陈毅却已经去世27年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