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认知里,三甲医院犹如医疗领域的坚固堡垒,而其中的医生更是备受尊崇的白衣天使,他们被视作拥有稳定的工作与可观的收入。

然而,国内医院,包括一些三甲医院的医务人员工作及收入状况却不容乐观。

现实却如同一记重锤,敲碎了这看似美好的幻象。

贵州某三甲医院的情况,便是这一现状的残酷缩影。

近期,贵州某三甲医院内科医生的工资绩效发放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张表显示,该科室不超过10名医生,最高绩效工资仅为3729元,最低绩效工资仅为1620元,大部分绩效工资都在2000元左右。

这样的收入水平,莫说与人们想象中三甲医院医生的高薪相去甚远,甚至比不上一些私立医院的员工。

医生们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学业,背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却在收入上如此寒酸,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物价飞涨,生活成本不断攀升,两三千元的绩效工资,或许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他们可能面临着房贷、车贷、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诸多经济压力。

这样的收入水平,对于承担着繁重工作压力和职业风险的医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根据《2024中国医生薪酬待遇调查报告》显示,有高达 57% 的医生收入下降,这一比例较去年提高了 7 个百分点。

医院的亏损问题是导致医务人员收入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贵州这名医生表示,医院亏损严重,目前穿底5000万,隐约有想裁员的意思。

事实上,医院的亏损不仅影响了医生的收入,还可能导致工作的不稳定性。

11月16日,这名医生再次发文表示,医院真的要裁员了,这月入2000的饭碗都难以保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院发通知,说为了大家更好的发展,建议编外人员积极报名参加社会工作者服务,试用期6个月,待遇每个月2000-2500,四险一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在搞不懂,我在医院干的好好的,你却要我去报名应聘社会工作者干什么?不说每个月2000多能不能养活一家人,一个大学生你让他去抢环卫工的饭碗,我反正是不忍心的,你要真裁了我,我也不会跟大爷大妈抢饭碗。

所谓建议编外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者服务,这看似是一个“发展机会”,实则是一种变相的驱赶。


对于医生而言,他们在专业领域深耕多年,突然被要求转向一个与医疗专业关联不大的社会工作岗位,且待遇并无明显优势,这无疑是对他们职业生涯的一种否定和冲击。

再者,合同到期不续签的情况也大量出现,尤其是护士群体深受其害。以往相对稳定的雇佣关系被打破,体制内医院的安全感荡然无存。

在当前的医疗体系中,年轻医护人员大多数是合同工,没有编制,但只要愿意干,还是能安稳干到退休的。

然而,现在医院开始不续签合同了,这种做法和私企有什么区别?

医院的这种做法,无疑给医护人员的职业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一现象并非个例,它反映出当下国内医务人员普遍面临的工作与收入的囧状。

从工作压力方面来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医生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病症。

门诊量、手术量的不断增加,让他们常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长时间的工作、高强度的精神集中,使得许多医生身心俱疲。而在收入分配上,却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

一方面,部分医院财政紧张,导致医护人员绩效工资难以提升;

另一方面,一些医院内部管理不善,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无法真正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

从宏观层面来看,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医院面临着自负盈亏的压力,在财政补贴有限的情况下,不得不通过控制成本等方式来维持运营,而人力成本往往成为被削减的对象。

但这种简单粗暴的裁员或变相裁员方式,不仅损害了医务人员的利益,也会对医疗服务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患者可能会面临就医等待时间延长、医生精力不足等问题,最终影响整个医疗体系的公信力。

医生作为社会的重要职业群体,他们的工资绩效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生计,也关系到整个医疗体系的稳定和发展。

当前,国内医务人员工作及收入状况令人担忧,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医院作为公共医疗机构,应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一个稳定和尊严的工作环境。

同时,也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和改革,充分尊重和体现医护人员的劳动价值,以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确保医疗体系的健康运行。

同时,社会也应给予医务人员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提高他们的职业荣誉感。

只有各方携手,才能让医务人员走出困境,让医疗行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广大民众提供更优质、更安心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