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少奇的政治生涯中,有一件事可以说是党内高层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1964年夏天陪同夫人做14个省市巡回报告,就算是一度炙手可热的江青、德才兼备的邓颖超都不曾享受过这样的待遇。
同年8月的一天,刘少奇将不少高级干部集中到人民大会堂讲话,旨在阐明干部“蹲点”的重要性,激动之下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难免引发众人误会。
“王光美下去了,不是就发现了许多新问题吗?她还写出东西来了,总结了许多新经验,很有意思。我看大家还是下去吧,赶快下去吧!”
“谁要是不下去,就把他赶下去!不蹲点不能做中央委员!”
没想到,因为此事率先发作的居然是江青,会后不久,她便跑到毛主席面前哭诉告状。
“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才作秘密报告,现在你还没死,人家就公开报告了。”
身为新中国核心缔造者的毛主席,必定不会被江青的三言两语左右,可刘少奇的政治生涯的确在不久后迎来拐点,这一事实背后有着更加深刻的原因。
当然,笔者并不是说江青此言可有可无,当时她的处心积虑的确起到了作用,这一点我们放在文末揭晓。
先来了解一下王光美当年下基层“蹲点”的真实原因,对此,刘少奇之子刘源在回忆录中有过描述。
1963年10月,也就是王光美下基层前夕,中南海中刘少奇所在党支部对此持反对意见,主要出于对刘少奇夜间无人照顾存在危险的担忧,对此,刘少奇接受支部的批评和意见,却还是坚持委派夫人下基层,甚至想到“打地铺睡觉”这个折中的办法。
“同意支部意见,但工作任务又必须完成!”
带着对丈夫的担忧以及丈夫对自己的期许,王光美踏上下乡“蹲点”的征程,只为给党中央带回真实的第一手调查材料,这也是刘少奇最为看重的,《桃园经验》由此应运而生。
这份总结得到了毛主席的欣赏,还被批转全国,成了刘少奇后续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思路与蓝本,也就有了开篇提到的情景。
值得注意的是,有关于这场运动的性质,两位领导人的看法还是有些差别的。
在毛主席看来,当时国内主要矛盾以及运动性质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在刘少奇看来,“四清”是党内外矛盾交叉或者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交叉的教育运动。
从这一差别就能看出毛主席后续提及“根子在上边”的份量只会变得越来越重。
说到这,还有一个重要事实不能绕开,就是当时新中国所处的国际局势,可以用“云谲波诡”来形容,因为中苏关系的破裂,终究引发了毛主席对于“反修防修”的战略思考。
那段岁月中,中苏两党在如何评价斯大林、战争与和平等等重要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让毛主席意识到苏联党和国家领导已经被修正主义者篡夺,头号人物当属赫鲁晓夫。
在此基础上,毛主席又将美国推行的和平演变与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出现修正主义的危险密切联系起来,作为一位负责任的开国领袖,老人家自然要为捍卫社会主义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与手段。
实际上,刘少奇也曾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及“上面也有根子”这样的论断,因为对于国内主要矛盾以及运动性质的不同政见,自然与毛主席口中的“根子在上边”相差甚远。
了解了以上背景情况才会发现,当初王光美在刘少奇的全力支持下下乡“蹲点”,毛主席虽对《桃园经验》表示欣赏,却不代表他对刘少奇后续开展工作的风格和步调完全认同,江青却在这期间用自己的别有用心起到了极坏的作用。
毛主席本就对赫鲁晓夫本人及其行径嗤之以鼻,江青告状时声称刘少奇的行止比赫鲁晓夫还要出格,看似一句漫不经心的比喻,恰恰触碰到了毛主席心中最深也最痛的禁忌之地。
仔细想来,江青如此说真的是出于对家国大事的担忧吗?后来的十年动荡足以证明。
那一次的告状,更多的是对王光美开了“夫人参政”先例的嫉恨,要知道,那时候毛主席和江青的夫妻关系已经趋于有名无实的政治夫妻,江青得不到极度渴望的夫妻温情、至高权柄之下,以她睚眦必报的性格,别有用心地报复也就很好解释了。
遗憾的是,如此狭隘的告状,推波助澜的却是一系列大祸,甚至是灾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