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妈妈人生中最崩溃的时刻:
昨天,我和女儿爆发了十年来最激烈的一次争吵。
叛逆期的女儿格外爱顶嘴,气得我脑子嗡嗡作响,她说:
「妈,你的爱就像是一件湿透的棉袄,脱下冷,穿上更冷。」
「妈,我究竟是你的孩子还是你的仇人?有时候我真的想恨你,甚至想过用死亡来报复你,但我知道,我不恨你,我只是爱你爱得很痛苦。」
试问,哪个妈妈听到自己的宝贝说这种话会不心痛?
生产后为了照顾孩子和家庭,我做了家庭主妇,彻底和社会脱轨。
好不容易回归职场,却只能从基层做起,走出半生,归来仍是新人。
说没有怨气是假的。
可失业、中年危机、夫妻不和的折磨,都不及此刻的心痛。
我自己也没想到,这场战争的导火索,竟然是女儿为我做的四菜一汤。
01父母不一定无条件爱孩子
「妈,我做了四菜一汤,为什么你只会怪我没倒垃圾?」
面对女儿声泪俱下的质问,我竟无言以对。
女儿中考发挥失常,进了个寄宿制私立高中,每周六下午才能回家,唯一的一天假期还要去补课。
她一直很懂事,生病从来不请假。实在病得难受,才会让老师打电话通知我接走她。
这次的周末,老师临时有事,女儿准备了晚饭,想给我个惊喜。
我加班回家已经是晚上八点,看到桌上的饭菜却生了股无名火。
四菜一汤,两个人哪里吃得完?太浪费。厨房的垃圾也没倒,永远看不到眼前的活。
我忽略了她正饿着肚子,也对擦得锃亮的灶台视而不见,对她劈头盖脸就是一通数落。
那是连我自己也没察觉到的气急败坏,无意识下的自然反应。
我被疲惫和情绪操控了,把对工作的怨气迁怒给了她。
「妈,为什么你只能看到我的不好?」
是啊,为什么我只能看到她的不完美呢?
孩子依恋父母,是本能。可以说,孩子天生爱父母。
而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是有条件的。
明面上的条件,包裹的是我们对孩子的要求——
考了年级第一我就带你去迪士尼,过了钢琴十级我就给你买平板电脑……
更深层的条件,其实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
我们本能般地在孩子身上发泄自己的控制欲、虚荣心、优越感。
我们想让孩子顺从听话、比亲戚朋友的孩子优秀、不允许孩子挑战我们的权威。
甚至要求孩子代替自己弥补遗憾,不由分说地让孩子继承自己未完成的梦想。
孩子再小,也有独立人格。
孩子不是我们人生的延伸物,更不是我们人生的复制品。
在宽广的人生大道上,有人天生开豪车,有人开拖拉机;
有人变道超车,有人靠边停车。
但无论如何,孩子人生的方向盘都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
我们坐在副驾,用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引导孩子,便是最大的帮助。
孩子在世间的归属感,本质上来源于父母。父母在,家就在。
身为父母,我们首先要给予孩子的,就是尊重。
02 恨,也许是因为爱太痛苦
电影《春潮》中,母女二人冲突不断,爱恨交织,双方既相爱,又受伤。
女儿郭建波面对母亲的刻薄辱骂,会使劲握住仙人掌来默默反抗;
母亲纪明岚回忆起自己刻薄的母亲,发现自己在无意之中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将冷漠和怨恨发泄在女儿身上。
电影的最后,母亲昏迷住院,多年来的剑拔弩张,终于在这一刻偃旗息鼓。
女儿也终于有勇气控诉自己多年来的压抑和母亲多年来的种种“劣迹”,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求而不得。
可二人已错过太多本应美好的年月。
如果爱太痛苦,却又不能不爱,那么恨将成为一道防御机制。
倘若妈妈不爱女儿,那么便是直截了当的寒冷。
可若是彼此相爱却又彼此伤害,那么这种爱,将会变成一场连绵数年的、细密的小雨;
或是变成一件湿透的棉袄,脱下冷,穿上更冷。
可大多时候,孩子是做不到恨父母的。
说恨太严重,可要说不恨,又会想起无数个失望与绝望交织的瞬间。
那么多不被理解的想法,那么多说不开的话,解不开的结……
03 相互理解的基础:非暴力沟通
电视剧《三十而已》中,顾佳的儿子许子言在幼儿园入园面试时听错了问题,咬了老师,导致顾佳精心准备许久的入园计划全部泡汤。
孩子进入顶尖幼儿园的机会功亏一篑,顾佳当然会心疼自己的付出,但她的沟通技巧很高级。
她没有被怒气冲昏头脑,也没有用失望来绑架孩子。
了解情况后,她先是如实表扬了孩子:「你今天的表现很棒,妈妈没教过你的那些都答出来了!」
然后指出咬人不对,用孩子熟悉的小狗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最后引导孩子向老师道歉承认错误。
这简直是一份教科书式的亲子沟通案例。
许多家长一看到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计划行动,首先就是愤怒。
从不去主动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不愿去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
当育儿的重心放到了控制,而不是理解上,那么一切将会本末倒置。
04
每一份怒气背后,都有需求。
身为家长,不仅需要重视孩子的需求,自身的需求同样重要。
学会向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更重要。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我们在面对冲突时,通常使用精神暴力去攻击对方。
结果就是「以暴制暴」,双方都被情绪裹挟,把攻击当作争吵的目的。
但争吵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
懂得沟通的人,往往在沟通升级为争吵前,就把问题温和而又有力地解决了。
有压迫就有反抗,针锋相对至少让孩子有个宣泄的出口。
可怕的是孩子假装顺从,将情绪和失望积攒下来,然后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错误地发泄。
许多「叛逆」的孩子就是被这样造就的。
「好好吵架」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美德。
让亲子沟通多点平和,让育儿逻辑多点思考。
我是蒋沅池,如果你有家庭情感或心理上的困惑,欢迎私信留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