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网消息,记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立陶宛候任总理金陶塔斯·帕卢茨卡斯宣称,要寻求和中国全面恢复外交关系,修补因台湾问题致使两国出现的外交裂痕,他赞成以让之前撤回的两国大使返回岗位的方式来修复双边关系。不过,他也着重指出,不会改变现有的政策,像维持和台湾地区的贸易往来这种政策就不会改变。那么,中方对于此事会有怎样的评论呢?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我们注意到立陶宛方面的有关表态。”毛宁指出,中立关系遭遇困难,其根本原因在于立陶宛在涉台问题上的错误行径。中方一直敞开对话的大门,希望立陶宛能够重新回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正确道路上来,严格遵守两国建交公报中作出的政治承诺。
2021年11月,立陶宛批准台当局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地区代表处,这一行为是在中方反复交涉的情况下发生的。按照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地区只能与境外势力建立经贸和文化方面的关系,除此之外不得建立任何所谓官方关系。中方针对立陶宛的这一错误行为展开了多轮交涉,然而,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却依然一意孤行。在此之后,中方将与立陶宛的外交关系降级为代办级。
中国政府在面对立陶宛的挑衅时,果断地采取了反击举措。中国外交部先是宣布召回驻立陶宛大使,使得两国的外交关系降为“代办处”级别。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也有所行动,暂停了立陶宛牛肉的进口申报工作,并且针对产自立陶宛的朗姆酒、啤酒、巧克力等产品实行进口限制。
这一系列的措施给立陶宛的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就拿牛肉出口受限来说,这一情况影响到的农业家庭多达8万多个,涉及人数将近40多万。除此之外,德国马牌轮胎、海拉集团等企业纷纷从立陶宛撤资,由此造成相关生产链断裂,大量的就业岗位也随之流失。
立陶宛觉得在这场外交冒险里,能够通过牺牲对华市场的方式来获取美国的经济援助。美国确实给予了一些贷款和信贷支持,然而这些都附带着高额利息与苛刻条件,与失去中国市场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相比,差得很远。而且,美国甚至都没有明确对立陶宛设立台湾地区代表处的行为予以支持,而是持相对保留的态度。实际上,就连立陶宛的盟友欧盟,也对立陶宛的过激行为表现出了不满与保留态度。在国际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时,立陶宛国内的经济数据不断恶化,这让其政府在国内外都难以承受。
帕卢茨卡斯虽释放出修复对华关系的信号,可他也强调,立陶宛不会不计代价地去修复对华关系,其领导的政府也不会改变现行政策,像继续维持与台湾地区的贸易联系这种情况就不会改变。他声称,外交关系是交换意见和信息的一种方式,这并非意味着软弱或者要作出牺牲。另外,据报道,帕卢茨卡斯早些时候就重申过,未来的政府不会反对改善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也不反对让立陶宛大使重返北京的想法,不过他又称新政府“不会作出任何特殊让步或者其他类似的事情”。
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任何试图挑战这一原则的行为都会遭到坚决反对。当前立陶宛政府的举动就是在挑战这一原则,这种做法不但损害了中立关系,还引发了广泛争议。
立陶宛是一个小国,其外交空间相对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它需要认真反思自身的外交政策。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立陶宛要平衡好与各大国的关系,而与中国的关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如果立陶宛希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就必然要尊重中国的底线,停止支持台湾地区。
从当下的局势来分析,双方都存在改善关系的意愿,不过要重新构建互信是极为困难的。因为“信任”一旦遭到破坏,想要修复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了。这一事件不单单涉及中立两国的双边关系,实际上还反映出在全球层面上以台湾问题为核心所展开的地缘政治博弈。近些年来,中美竞争日益激烈,众多国家也随之被卷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阵营,不断地炒作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其目的在于拉拢更多的盟友,从而把这些盟友拉进遏制中国的阵营。而中国方面,始终坚定不移地捍卫自身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对任何形式的外部干涉都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