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中,抗日联军将领洪麟阁带领着疲惫不堪的战士,正在寻找突围的机会。
就在这时,敌军的密集火力扫来,这位年轻的副司令永远地倒在了西撤的征途上。
这场抗日战役,让五万战士在短短数月间折损殆尽。
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遭遇如此惨败?
这场仗,就是冀东抗日联军西撤战役。1938年9月,八路军第四纵队和冀东抗日联军在迁安县召开重要会议。
当时,形势十分危急,日军正在部署对这片区域进行“围剿”。眼见敌人来势汹汹,参会者经过激烈讨论,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主力部队西撤,转移至另外一个抗日根据地进行整训。
决策的出发点,本是想着避开敌军主力,保留我方实力,但是这个想法太天真了。
日军虎视眈眈,大量部队的调动,必然会吸引注意力。当时,中共中央已经有了策略。与会者提出的撤退计划,和中央的想法背道而驰。
毛主席、朱老总等人在电报中明确指出了决策的出发点,上级认为,燕山山脉陡峭,有着很好的地形优势,在当地也有扎实的党组织基础,完全有可能在冀东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
电报中一再强调,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考虑向西转移,否则,万万不可轻举妄动。
但是,现场的指挥员没有听取中央的建议,他们认为眼前的困难太大了,只有撤退才是最好的办法。
10月8日召开的会议上,指挥员仍然坚持撤退的决定。这一选择,最终酿成了一场悲剧。
西撤之路充满艰辛,部队需要从遵化县出发,经过若干地方,最终抵达密云县。
沿途完全没有根据地可以依靠,补给极度匮乏。更雪上加霜的是,许多新加入的战士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穿的衣服都很单薄,难以抵御秋天的寒意。
在撤退途中,战士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多位高级将领接连牺牲,先后倒在战场上。
更令人痛心的是,由于日军的围追堵截,大批战士失散。最终能突破封锁线的,只有极少数部队。
面对如此险境,指挥员们终于醒悟了,李运昌等人在中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率领剩余部队返回冀东。
往西走艰难无比,难道往回走,就容易了吗?
令人叹息的是,东返之路同样充满艰难,在日军的围追堵截中,抗联部队再次遭受重创,最后就只剩下3000多人。
事已至此,后悔无用,看到了巨大的牺牲,幸存的勇士没有放弃抗日的决心。
11月,李运昌召开会议,号召大家学习红军长征精神,继续坚持抗战。一些共产党员分散到各地,开始恢复地方党组织,收容失散的战友,延续着抗日的火种。
这次撤退虽然历时短暂,却足以让人深深铭记,数万大军最后仅仅留下几千人,代价太惨烈了。
后来,在李运昌的动员和组织下,又多了一千来人参与进来,根据地也得以成功建立,告慰了那些倒在征途上的英烈。
在艰难时刻,保持清醒的判断何其重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