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基于真实事件改编,请理性阅读,与君分享旨在弘扬先辈,勿忘历史。前1/2免费阅读。

2024年9月25日,中国向太平洋公海海域,发射了1发携载训练模拟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东风-31,准确命中预定海域。这是中国时隔44年后再次进行洲际弹道导弹全射程试射。

美方对此表示:我们并不反对中方的发射,只是要确保中美双方不会发生任何误解或误判。

说的比唱的好听。美国表面很客气,实际上,在试射的背后出现了中美航母的首次交锋和舰载机群对峙的大事件。

美国派出了罗斯福号航母战斗群,利用舰载雷达和航空机侦察我方导弹的测试数据,企图打捞导弹残骸,谁让超音速武器哪家强,中国大陆我最强。

我军出动“辽宁号”针锋相对,在解放军强大的战斗群压制下,美军主动退出对峙,放弃打捞。

中美这类交锋中,这可不是美军的第一次“打家劫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1980年我国首次试射洲际弹道导弹时,美军就带着西方各国不顾我方抗议,驾驶军舰公然到预设区域拦截我方军舰,抢夺我国“东风5号”导弹的数据舱。

数据舱是洲际导弹试验的核心,里面记录了试验的全套数据,属于顶级的军事机密,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回顾历史,我国的洲际导弹“东风5号”的试射及其数据舱保卫战要从1965年开始说起。

1965年初,已经解决了原子弹制造技术的中国决心发展洲际导弹,要和美国“咫尺天涯”。

洲际导弹的设计射程超过中国陆地国土范围,一旦进行实弹试验,必须射向远海,当时对我国而言最大的难题是如何监控导弹试射的全过程。

导弹试射的成功与否必须用数据说话,发射、飞行和命中过程中所有参数是不是符合预设值,有无任何异常。再退一步讲,即便试射失败了,我们也能通过这些监测数据找到改善的方向。

所以监测数据必不可少,监测数据的种类和获取的技术手段包括:

导弹的整个飞行轨迹和速度,从而分析其弹道特性。这需要超远程高精度跟踪雷达,强如美国也是直到60年代才由通用公司研发出超远程高精度跟踪雷达列装部队,直到在1962年才发射了第一颗详查型电子侦察卫星。至于我国的第一部超远程跟踪雷达问世那要到10年后的1977年了。

当时的这种雷达技术刚起步,还无法满足导弹试验的科学跟踪和记录。

实时测量导弹高度和角度的电影经纬仪。这是用来跟踪测量飞行器飞行轨迹的光学测量仪器,由电影摄影机与经纬仪相结合记录的仪器,能实时测量导弹的方位角和俯仰角,以及对其起飞、着陆与飞行做实况记录。

因为原子弹爆炸试验对此有需求,早由钱学森点名长春光机所负责研发出来,根据不同的天气状态可以观察 210千米到400千米的距离。这个对当时的我国而言不算问题。

导弹分离轨道和弹头分离情况监测的‌目标追踪系统。通过监控导弹的飞行坐标和速度,预测其精确落点,‌它是判断导弹的突防状态和打击效果‌的工具,更像是一个运算系统。

这些仪器设备和技术放在现在那不叫一回事,如今的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利用卫星完成对导弹的远程监控,获取其飞行数据和弹头分离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当年,这些叫未来,美国人都做不到。那时通用的监测方式是把这些仪表设备全部打包,作为数据舱安装在导弹上一起上天飞行。

在结束前数据舱带着降落伞飘然入海,再由人工打捞上来,导出里面记录的数据,作为后续分析和评估的基础。

所以我们要想发展洲际导弹就必须先发展海上测量船和海军力量,因为当时美苏双方就在公海上公然互相抢夺对方的数据舱,经常玩猫和老鼠的游戏。

如果我们没有一定数量的军舰护航和警戒,别说数据舱,可能就连弹头都会被外国军舰抢走。

1970年12月15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持会议,讨论发展远洋测量船的问题。

中国的海权意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强,不出意外,提议遭到林彪等人的反对和阻挠,他们认为建造测量船、护航驱逐舰、补给船在内的一系列舰艇是浪费金钱,还不如拿到招募更多的陆军,制造更多的飞机和大炮。

中央军委顶住压力,启动了发展与洲际导弹试射息息相关的“718工程”。

然而,不到一年的时间,在1971年9月13日林彪外逃事件爆发,飞机坠落在蒙古境内。

林彪的同伙周宇驰等人收到风生后,企图从北京乘直升机外逃,失败后开枪自杀,但工作人员在他们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查获了“718工程”图纸。

由于担心这部分信息已经外泄,“718工程”被迫叫停。

次年的1972年,在确认没有泄密风险后,毛主席亲自批准了该工程的重生。1980年“东风5号”导弹试验前夕,“718工程”涉及的所有船型均已进入部队服役。

1980年4月,东风5号定型和制造完成,我国决定试射这枚洲际导弹,计划出动6艘051型驱逐舰、2艘综合补给船、2艘打捞救生船、4艘远洋拖船、2艘国家海洋局的远洋调查船以及2艘国防科工委测量船,组成特混编队,开赴南纬7度,东经171度33分的南太平洋水域,等待打捞发射后的东风5号数据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各舰的航速不一,编队指挥部将18艘船根据航速排成5801、5802、5803三个编队分批次出航,编队间的纵横间距和转向方法都有严格的规定。

殊不知这个规定竟然在后面执行任务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