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闻童祥苓老先生病逝,深感震惊和悲痛!
童祥苓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在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饰演杨子荣一角。在这部戏里,童祥苓将杨子荣的英勇无畏、机智果敢演绎得淋漓尽致。1964年,现代戏《智取威虎山》剧组到上海挑选演员,在此前几年的修改加工中,杨子荣的演员一再更换,最终,经过考试和面试,童祥苓被选中。后来,《智取威虎山》拍摄电影,童祥苓再次饰演杨子荣,1970年,随着《智取威虎山》在全国公映,童祥苓的名字随之变得家喻户晓。 直到现在,杨子荣的经典对白“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啦?防冷涂的蜡!”以及“穿林海,跨雪原”等选段依旧为观众津津乐道,杨子荣的形象也深深留在几代国人心底。 公众号:浙江新闻
读者同志们可能知道,我这个号的slogan“少爷常怀凌云志,甘洒热血写春秋!”的后半句就是摘自童祥苓老爷子的《智取威虎山》。
说来惭愧,我第一次看《智取威虎山》还是2014年徐克导演那版电影,这里面的杨子荣由张涵予饰演。
有一说一,这片确实好看,算是一部优秀的主旋律作品。不过当我有幸看到了童祥苓老爷子 1970年的老电影时,我便明白了什么是差距。注意,我说的存在差距的是2014版。这一点我想熟读教员诗词的张涵予自己也明白。
尽管1970版在特效、服化道、节奏上限于年代原因可能没2014版那么硬核,但它胜在整体理念上。也就是,老电影真正讲明了我们为何胜利,而不是像香港电影那样惯用警匪片套路。
相比于老的样板戏,就把深入群众、发动群众、领导群众的戏份全都删掉了,在徐克的电影中,座山雕这一犯罪集团,是被杨子荣单枪匹马一举剿灭,而群众则永远是畏惧、被保护、从众的形象。在老版样板戏中(包括原著小说),主要情节都是人民解放军派一部进山,发动群众,组织生产,训练民兵,最后以群众的力量为基础发动进攻,犁庭扫穴,彻底消灭了土匪存在的武装基础和社会基础。 公众号:大浪淘沙
原作者、解放军军官曲波临终留有遗言:希望《林海雪原》的衍生作品不要成为纯粹的“打打杀杀的武打戏”。但很遗憾,新版威虎山中发动群众闹革命这一“屠龙术”终极奥义被剥离了,只剩下了“打打杀杀的武打戏”,有人评价新版威虎山是一部“红色武侠剧”而不是“红色革命剧”,我对此深表认同。电影仅仅还停留在“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层面上。而样板戏里念白第一句就是“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赢得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公众号:大浪淘沙
很多时候,咱们有些所谓的主旋律作品实在不像话,主创团队根本理解不了什么是崇高, 总是把主人公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对我党、对教员的热爱弱化成一腔孤勇和小情小爱。
这里点名批评《攀登者》和《我本是高山》,前者居然删去了在珠峰顶上放教员石膏像的情节,甚至用宝贵的通讯来做男女主表白用;后者更是把党员信仰曲解成亡夫遗愿,属实是乱弹琴。
也因此当我们回看几十年前的经典作品时,才会觉得难能可贵。童祥苓老爷子从不掩饰他对我们党对教员的热爱,当年是这样,几十年后依然是这样。
再翻看童祥苓老爷子的微博,最后一条动态停留在10月4日,当天他老人家看到上海京剧院上演的《智取威虎山》作品视频,细心认真的他再次注意到有一句经典台词跟之前一样恢复了原本的内容,为此感到十分高兴,并强调“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党和毛主席的赤胆忠心”这句台词是献给建国75周年的最好纪念礼物!
这一点童老爷子曾多次强调过,“毛主席”三个字是绝对不能丢的。他老人家自谦地表示自己“离当一个共产党员的要求还有不可攀登的距离,但这并不影响我热爱毛主席!”
我想,这就是一位老艺术家的操守,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们也要像童老爷子一样,毫不掩饰我们对党对教员的热爱。这一点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做到了,想必童老也有所耳闻,他肯定也会为此感到欣慰吧。
最后再重温一下《打虎上山》,愿童老爷子一路走好!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
(全文完)
关注小号防失联
为了保持正常接收推文
还望大家能够将“少爷写春秋”设为星标
并多多点亮右下角“在看”
拜托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