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天上来,横贯东西,万里奔腾。山东地处黄河入海口,黄河文化资源特色鲜明、文化遗产富集,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区。去年9月,山东在沿黄九省区率先印发实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下称《规划》),聚力打造黄河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一座实体公园吗?时间过去一年多,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落地情况如何?近日,循着黄河文化脉络,记者前往泰安、滨州、东营、淄博、德州等地寻找答案。
大汶口遗址上建起考古公园
初冬时节,行走大汶河畔,水鸟飞翔,河水荡漾,在这片丰饶的绿洲上,冲刷出灿烂的文化沃土。
“大汶河是如今山东境内黄河最大的支流,也是我国为数不多向西流动的河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徐波介绍,“在新石器时代,大汶河孕育出一支重要的史前文化——大汶口文化,距今已有6000多年历史。泰安大汶口遗址作为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既是具有东方特色的黄河文化重要遗产,更是华夏礼制和中华文明的主要源头。”
今年5月,第八次大汶口遗址发掘在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启动。近日,记者走进这处发掘现场,在土地横切面中,清晰地看到陶片和房屋的遗迹。与其紧挨着的是一座崭新的考古保护棚,这是在十年前的发掘原址上,将9处大汶口文化房址等重点考古遗迹按1:1比例进行复原展示,不久前免费对公众开放。
泰山岩岩,汶水汤汤;泥沙之下,器物纷呈。“考古遗址公园好比一个‘时光隧道’,让人们在咫尺间沉浸式领略沧海桑田。但此前,我们公园在阐释文化内涵和公众体验方面有所欠缺。”当天,泰安大汶口文化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保卫来到考古保护棚,反复确认施工细节,确保千年历史文脉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上可观可感。
他介绍,今年以来,为了更好地承担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布局中发掘、展示东夷文化的责任,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新建了2个本体展示项目和1个考古项目,目前已经陆续验收。今年国庆假期,公园客流量比去年同比增长76%。
“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它不是新建一座实体公园,而是通过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一级调研员吴红表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沿黄九省(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翻开了新的篇章。
立足齐鲁地域文化特征、黄河文化遗产分布特点,《规划》明确,构建“一廊一带四区多点”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格局,即建设黄河下游中华文明主廊道,建设大汶河文化遗产带,打造四大特色主题展示区(生态入海文化展示区、儒家文化展示区、东夷文化展示区、革命文化展示区),打造多点联动的黄河文化公园实体;到2035年,将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遗产展示体验廊道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平台。
记者从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目前,我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已构建起省负总责、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的工作格局,黄河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弘扬协调推进局面初步形成,黄河入海、泰山、孔子等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地位更加突出。
曲艺“活化石”登上新舞台
在滨州市惠民县,冯家门三弦艺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冯增奎时常会来到胡集镇中心小学,教孩子们西河大鼓。一架书鼓、一把老三弦,再加几副鸳鸯板,开在教室里的胡集书会便有了舞台。20多个孩子围在冯增奎身边,学起传统唱腔。
每周一到周四,胡集镇多所小学设置了专门的曲艺课程,邀请知名曲艺人现场授课。据冯增奎回忆,以这种形式带孩子们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自己已经坚持了快六年。
“‘一日能听千台戏,户户遥闻说书声’,说的正是胡集书会。”胡集镇党委副书记罗春婷介绍,胡集书会发源于黄河岸边,是历经八百年而不衰的中国曲艺界“活化石”。传统的胡集书会在每年正月举行,基本上是露天演出。如今,为了满足群众日常听书需求,当地不仅创新开展消夏书场、曲艺进校园等常态化活动,今年还新建了胡集书会展播中心,让书会在更广空间、更多时间惠及市民游客,推动黄河文化走进群众、走进生活。
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格局中,东营位于“一廊”末端黄河入海口,与滨州、德州共同承担建设生态入海文化展示区的重任。
“黄河从东营入海,贯穿东营全境。除了肥沃的土壤,随着黄河水一道而来的还有沿岸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在此汇融成为独特的黄河三角洲文化。”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慧芬说,“黄河直接催生了东营的河海文化、移民文化、湿地文化,深度影响了东营的古齐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必须推动文化‘两创’,将非遗活化传承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衔接、与百姓的休闲文化生活紧密相连。”
“在畅通的旅游交通网络下,越来越多的生态景观、文化园区、沿黄村落被有机串联起来。”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规划研究部主任、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工作专班成员于军介绍,目前,山东建成了12条黄河国家风景道,下一步,还将大力推进沿线旅游公路、骑行道、游步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设置交通驿站和休憩点,形成贯穿全线的慢行基础设施体系。
黄河船工吃上旅游饭
“在水上‘漂’了40年,我跟黄河就像老朋友一样。”今年76岁的刘启山是一位“退役”黄河船工,近日,站在淄博市高青县的黄河安澜湾,望着祖孙四代曾经赖以为生的渡口,他对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以前没有浮桥,大家去黄河对岸只能靠船。一年365天,渡船每天都不能停。”老人回忆,渡口最初只有1条木船,从渡口到对岸大约300多米,顺水,五六分钟就到;返回时,有风就扯帆,没风靠纤夫将船拉到上游,再顺水而下,有时要二十多分钟。后来渡船装上了发动机,赶上旺季,要从凌晨3点忙到晚上10点。
九曲黄河奔涌入海前,在高青县拐出最后一道大弯,当地取名“安澜湾”。望着这片平和的黄河“臂弯”,老人说:“这几年,随着浮桥越来越多,过河也不需要船了,所以从2017年开始,我和儿子转行做餐饮,招牌菜是红烧黄河鲤鱼。”
刘启山父子在高青县常家镇刘春家村开了一家农家乐。“附近的天鹅湖温泉国际慢城能为店里引来不少客人,生意挺好的。”儿子刘登民说,“村里接连开了好几家饭店和民宿,吃‘旅游饭’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刘春家村南边的蓑衣樊村,与天鹅湖慢城旅游度假区相连。村子北靠黄河、三面环水,亘古流淌的黄河水不仅养育了这里的一方人民,也极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劳作方式和文化习俗。
“为了突出黄河文旅特色,蓑衣樊村清理河道10余公里,统一引导和帮助村民美化庭院、美化街道,展现黄河民俗风情。”常家镇党委副书记石超感慨,“从黄河沉沙池里‘长’出来的蓑衣樊村,现在成了大家口中的‘江北水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10年前不足2000元到现在突破了3.5万元。”
从害河、治河,再到致富河、幸福河,在各方努力下,黄河为沿线县域发展全域旅游带来重大机遇。在《规划》中,高青县、齐河县等25个黄河干流流经的县(市、区),被划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的核心区,通过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升环境配套服务设施等举措,有力推动当地遗产保护、文化传承、生态治理一体化推进,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