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我志愿军挟第二次战役大胜之威,连续8昼夜迅猛追击,将战线向南推进了80至110公里。应该说整个战役,打得干脆利落。但因敌军主力不战而退,我只歼敌1.9万余人。
这场战役,由于彭德怀在胜势的情况下,果断下令停止追击,引起了一些方面的不解,这之中包括苏联和朝鲜方面,甚至一度惊动了毛泽东和斯大林。比如朝鲜方面认为,只要中朝联军继续向南追击,美军很快就会退出朝鲜半岛。苏联驻朝鲜大使则称“彭德怀右倾保守,按兵不动,不乘胜追击”。
那么,彭德怀为何胜势果断收兵,没有一气打下去呢?他这样做正确吗?
连续作战部队伤亡疲劳增大不好再打下去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便接连打了3次大的战役。要知道我军以前的惯例是,通常打一个大的战役后,便要休整一段时间,以利再战。但这次入朝作战,为迅速扭转不利的战局,在没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便快速投入作战。而一个战役下来,又顾不上休整补充,便接着打下一个战役。可以说部队伤亡不断增大,也非常疲劳,部队急需休整补充。
特别是这种境外作战,休整补充问题又较之国内更不易解决。据统计:第三次战役结束后,“战斗的和非战斗的减员已接近部队的半数”。因此,彭德怀乘势收兵,解决伤亡问题,解决疲劳问题,解决补充问题,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现实的。显然,彭德怀此时收兵,说明他对志愿军的现实情况非常了解,把握拿捏得非常准确、非常及时。
后勤保障方面严重滞后不支撑接着打下去
以往在国内作战时,有各根据地和解放区的鼎力支持,每场大的战役都有数万甚至数十万的民工支前。而在境外作战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有利条件。特别是与美军这样的世界最强手交战,弹药保障需求非常大,保障难度非常高。除消耗量的激增外,战线拉得过长,又给这种后勤保障平添了更大的困难。这些都还好说,至为关键也是最要命的是,志愿军完全没有制空权,后勤保障线经常被敌遮断,这使得部队只能靠自带的干粮维系追击作战,根本达不到追击作战要求下的伴随保障。彭德怀深知,这种后勤保障条件下,根本支持不了部队长时间的作战,也就支持个把星期左右而已。
事实上,在第二次战役时,后勤保障问题便已突显。到了第三次战役时,由于向“三七线”纵深追击,后勤保障严重滞后问题已非常突出。后勤保障支撑不住,纵使再大的胜势,也不得不收兵。这是现代战争对后勤保障的内在要求。
战线过长必须防止敌人反扑不能再打下去
第三次战役,已打到“三七线”附近,攻击纵深已达到百公里左右。应该说,面对武器装备强大的敌人,志愿军仅靠两条腿行军作战,这样的进攻速度和进攻纵深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也可以说经过七八天的连续追击,志愿军的后续作战能力也快达到顶点了。因为,毕竟是两条腿与敌人的汽车轮子赛跑。
最为关键的是敌人主力不战而退,久经战阵的彭德怀判断,敌人有透我南下,造成我后方供应难以为继,侧翼暴露,以便利用其海空的强大优势,给中朝联军来个战场遮断,重演仁川登陆一幕。前车之鉴是彭德怀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于是,彭德怀胜势收兵,占领有利地形,严阵以待,防敌反扑,以保住战役胜利果实。
历史证明,彭德怀胜势收兵是正确的。后来,经彭德怀当面向金日成解释,金日成对彭德怀的做法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肯定。毛泽东在接到详细的汇报后,也同意彭德怀的意见,同时将朝鲜战场的情况电告了斯大林。有意思的是,斯大林回电那个对彭德怀收兵不满的苏联驻朝大使时,这样说道:“彭德怀是久经考验的统帅,今后一切听彭的指挥”,“并称赞彭德怀是当代天才的军事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