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胜任全球范围内多种职务,适应全球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或素养”为目标培养出的学生,其能力发挥范围应不仅限于某个国家,而应实现“放之四海而皆准”。
今年7月,在教师发展中心《涉外法治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沙龙》上,主持人我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法学院教授王蔚,主讲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曦,与谈人我校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田力男,国际法学院讲师、国际统一私法协会顾问/专家郭帅,全面依法治国研究院教授刘静坤,全面依法治国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副教授、WIPO语言司原译员张南围绕国家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从课程设置、学科建设、实习实践等方面热烈对谈。
法大作为国家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队伍,全球胜任力应该作为我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一个维度。全球密切连接,世界瞬息万变,每位教育者都是率先直面挑战的学习者。“如何成为一名具备全球胜任力的教师”和“如何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学生”几乎是同样长久的课题。
“要从中国人、法律人的角度,去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去思考法学人可以为国内、国际事业做些什么。”在法大也有这么一群年轻人,怀揣涉外法治理想,投身涉外法治火热实践。就读于国际法学院的他们用全球化的视野、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非凡创造力,站在自由思考、勇敢追梦的时代前沿,探索多元文明格局下,构筑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青年力量,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法大点燃了我的涉外梦
9月8日,由我校“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中心主办,法制日报社、法治网作为媒体支持的2024年“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典型案例发布会在福建厦门举办。我校国际法学院教授刘力负责,携手阿联酋文森律师事务所与海外中资企业共建的全国首家阿联酋(迪拜)实习平台,入选“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创新典型案例。
孙炜宁作为该实习项目的第一批实习生,于2023年夏天来到阿联酋迪拜,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海外实习。在本地律所实习并服务在阿央企的过程中,他结识了多位具有多元职业背景的行业精英,并在他们的指导下,参与了几起建设工程类案件的争议解决,逐渐熟悉并理解了阿联酋法律的体系特点。
“海外市场情况复杂,我们亟需专业的涉外人才,系统研究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类型与成因,全方位应对和处理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法律风险,构建中资企业海外权益保护体系……”这是中资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挑战。从国际经济条约,到区域协作条款,再到地方规则条例,如何保障企业在海外市场合规经营并发挥竞争优势,并不是简单的规则解读即能完成的。通晓国际规则,善用国际规则,聚焦国家需求,保护海外权益,这是时代给法学生的课题。
孙炜宁本硕均就读于国际法学院,对他来说,他的涉外梦源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验班。涉外班国际化的教学理念、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和立足于当代中国实践的课程设计让他意识到,涉外法学并不是法律与外语的简单结合,其背后,是多学科领域的灵活思维,是跨文化交流的认知素养。
涉外法治人才所需具备的能力,不仅作用于国际规则制定、解释与适用,更服务于文化与文明交流、互信与融合。这是涉外法治人才的发展目标,它需要青年学生扎根中国,放眼寰宇,拥抱世界。
4月,孙炜宁结束了海牙国际私法会议亚太地区办事处(HCCH0ROAP)近半年的实习工作。实习期间,他广泛参与了海牙管辖权项目(Jurisdiction0Project)与中央银行数字货币项目(CBDCs0Project)的相关研究。从传统国私的平行诉讼,到数字经济的私法规制,法律所追求的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在新形势、新科技下均有其时代内涵。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市场瞬息万变的时代,法律需以何种方式维持其所带来的秩序规范与行为约束,法律人又应做出怎样的转变,以匹配规制模式的变化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带着这份思索,他将继续探索自己的答案。
模拟法庭开启
国际组织实习副本
“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的需要”“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维护国家利益”,涉外法治人培养是应用型和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突破口。有学者总结出“专业素质、人文道德素质、外语水平和国际视野”四个基本要求。此类人才对实践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
对此,法大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方针,以同步实践教学模式走出了一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之路。其中,国际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模式成果显著。
国际模拟法庭通过真实的案情分析、角色划分、法律文书准备、预演、开庭等环节,模拟司法或仲裁的过程进行实践教学,是融法学课本知识于法庭真实论战的最佳法学实践教学方式之一,不少参加过模拟法庭的同学后来均进入国际组织实习或工作。
对陈诗逸来说,进入国际组织实习就是一个意外而来的隐藏副本。在得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以下简称ICRC)的实习机会前,陈诗逸就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本科阶段时,她曾参与到ICRC组织的人道法模拟法庭中,也在比赛中拿到了极佳的名次,并在模拟法庭指导老师朱利江的帮助下,陈诗逸成为了法大人道法模拟法庭赛队的首位学生教练员。
实习中,在一次复核外交部官方发言稿的过程中,她发现一份涉及慰安妇的遗漏文件,在请示法律顾问后,她将这份文件全文收录至中国国家实践报告,而这份报告最终会被发向日内瓦总部。
进入联合国实习根源于她内心深处的国际关怀。在深入了解了动乱地区现存的暴力与性虐待问题以及国际法在这一问题的滞后后,陈诗逸进入联合国应对性剥削和性虐待问题特别协调员办公室会。“或许寻求正义是非常困难的,但既然我学习了国际法,我是不是有机会去减少此类悲剧。”目前,陈诗逸正在参与《关于防止性剥削和性虐待的特别保护措施的秘书长公告》(ST/SGB/2003/13)的更新工作。
黄显雯也是在本科期间的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中与ICRC结缘。经历了律所、法务等各式各样实习后,她在一场国际组织工作经验分享的讲座后提交了简历,经历多次考核,凭借面试时的优秀表现如愿进入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翻译组,主要任务是将英文资料翻译为中文出版物,传播国际人道法。核对翻译文件需要高度的严谨与耐心,她的同事们也充满激情,极具眼界,带给了她极大的鼓舞,并在ICRC实习结束后前往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国际案件处继续开展实习。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的实习经历带给她的不仅是专业能力的提升,更是国际意识的培养。身处多元文化背景,面对重大国际议题、面对他国工作人员与自身的不同认识,她渐渐看到了中外在处理国际问题上的差异,这也促使她不断思考当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作为中国人,以及作为在中国研究国际法的人,我们需要去思考如何维护多边主义”,这不仅是一句纸面上的话语,更是需要用行动去践行的使命,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外交和法律工作者仍然任重道远。
国际胜任力是新型竞争力
为助力更多的同学走入国际组织,法大开设《国际胜任力培养》课程,课程从全球视野拓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国际工作实务能力培养、价值塑造、提升文化自信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国际胜任力,特别聚焦中国学生在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工作中的能力薄弱领域,设置系列讲座课程,针对性地提升学生能力。
10月18日,亚投行荣誉总法律顾问Gerard Johannes Sanders教授以“国际金融机构的历史根源及其对组织宗旨和治理机构的影响”为题讲授本学期第一课。
国际组实习经历也给越来越多的法大学子提供了拥抱无限可能的平台。
曾在国际统一司法协会实习的张昕和在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实习的戴靖婉抓住国际组织中丰富多元的文化背景和多元包容、开放共享的工作环境,不断提升自己。国际统一私法协会专业权威,工作人员学术造诣深厚,更有来自欧洲名校的教授学者和各大国际组织的专家。近水楼台,张昕积极把握机会,向学者教授们讨教;作为法大到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实习的第一批学生,戴靖婉则从开始实习时的羞于张口表达,到重拾语言自信,进而得以一窥语言背后多元文化的魅力,并在该实习结束后继续前往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实习,在逐梦之路步履不停。
培养国际视野,同样需要厚植爱国情怀,只有在中国的立场上思考,才能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戴靖婉对此感受颇深,“世界各国在外层空间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但在具体层面也有不同的观点,一项项议题通过的背后是多次修改和妥协。只有始终站在本国立场上才能更加准确地看待问题、提出观点、拿出方案。”中国正处于外空探索与应用领域的前列,对于规则制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提升中国在外空治理领域的话语权,需要科学、技术、政策与法律等多方合力。因此,建设航天强国不仅是航天科技工作者的任务,也是国际法学人的使命,而国际组织正是发出中国声音的重要渠道之一。
实习期间负责“银行破产”项目的张昕也以实际行动助力搭建中国与世界的桥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境合作愈发频繁且不可避免,然而现行国际法律对于“银行破产”的处置仍存在空白。在此基础上,张昕所参与的项目推动示范法指南出台,通过原则性规定的提出,促进跨境破产的合作,为共同应对经济危机提供契机。而作为其中一枚小小的“螺丝钉”,她也在这个全新的领域不断探索,在世界舞台上发出属于法大的中国声音。
国际组织的实习经历,让同学们真切地在国际交流的一线,见证并参与到了国家间的互动与合作。文件草案里的每一条评注,国际活动的每一次发声,都凝结着每一国代表慎重的考量与深沉的期待。何谓“以国际良法促进全球善治,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何谓“卓越涉外法治人才”,在身体力行中,他们的内心逐渐明朗。
随着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国际胜任力人才。如何有效提升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如何在变幻莫测的国际格局中把握时代赋予的机会,讲好中国故事、沟通民心民意,塑造好国际形象?如何创新探索国际胜任力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路径,建立系统又与时俱进的教育体系,担当起国际胜任力人才培养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重任?
今年11月,第一届青年外交官训练营成功结营、第四期国际组织青年人才培训项目再次启动……法大的探索一直在路上。
原文载于校报第776期(总第1182期)
中国政法大学实施“六大工程”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中国政法大学安全警示教育大会暨“平安校园”建设推进会召开
感悟思想伟力 读懂雄安实践 | 法大举办学生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暨第八期“先锋法大”训练营
法大微信【第20241203期】
内容来源: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图片:胡慧娜 全球政策与公共治理研学社
受访者提供
记者:张倩倩 樊银库 袁慧慧
通讯员:宋艺艺 陶研卓 李弈晓
排版:孙泽时 张婉婷
阿迪莱 黎贝宁
校对:张瑶瑶
责任编辑:谢翔宇
审核:米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