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生活中,每个人身边都有会那么一两个“好奇心宝宝”,问问题的时候经常能够达到制造尴尬气氛的效果。像是问女士“你几岁了”、“你结过婚吗?”这类问题已经算客气的了,更多的是“你这条裤子,我见过唉,上次在XX家店看到现在只剩大码的喽,你这个得XL码吧?”,还有比如说“哈哈,我记得XX哦,那个人是不是上次你没约出来的男生啊?”

Excuse me?这位大姐,我跟你好像还没熟到能够你拿我体重或者前男友开玩笑的地步吧?

所以遇到这样的“闺蜜”,我只能说,有个字叫“交友不慎”,请离这样的人远一点。不管是情商低,都不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正向能量。

虽然说人和人的交往之间,有问题代表有互动和探索精神,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如果情商不够,问出来的问题经常让气氛陷入尴尬,让对方无法作答。更不用说在每个微信群里几乎都存在的一个“冷场王”,总是问出不合时宜的问题,然后无人能接,成为了话题终结者。

所以,情商高的人,是怎样问问题的?

1.WHAT “是什么”的问题

如果你要问别人XX东西(概念、术语)是什么的问题,有句话讲“有问题找度娘”。想获得跨领域的信息,可以先用百度、MBA智库等其他搜索引擎查找后,先看看, 如果看了以后,对问题有了简单的了解,再问其他人。

什么?难道我现在连这种基本问题都不能问了?

不是不能问,只是看你问题的方式。如果经常在专业的问题上跨领域问别人 是什么的问题,回答你问题的人可能会觉得你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要问别人,那么你的自学能力在哪里?另外,可能没法到对方展示自己更专业的论点和间接。毕竟大师都愿意接棘手活儿。

但对于具有经验独特性的事情来说,问“是什么”是基本功。 有一件事儿,只有你问问题的那个人经历过,你并没有亲身经历。你可以抛出问题,当时去参加的XX活动是什么形式?你面试的XX公司当时问了什么?你XX那时候经历了什么?除了回答者本人,其他人无法对这个事情做出符合它本身的回答, 很多记者访谈,就是问这些。

“通过恰当的询问,我们可以看到别人所看到的,所观察到的东西,也就是你拥有了别人的视野。”——《超级询问术》

当“WHAT”问题是一个具体的事件,而不是简单的概念是,有一个非常经典的STAR模型,也可以在问问题中应用。

Situation-什么情况下,任务的背景

Task-具体任务,做了什么

Action-实际的行动

Result-行动产生的实际结果

STAR模型经常应用在面试中,用这种结构化的问题,来确定应聘者在某件具体工作中的实际贡献。当然,不用这么专业的询问,只要记得一个原则——具体,也可以在生活中的普通的提问中得到更多有效的信息。

关于“具体”原则,在这里举个例子。大家手机里都有各种群,有时候不免想从群里要获得信息的时候,要怎么问比较好?

答案是:越具体越好,你提供的信息越具体,快速得到答案的可能性就越大,或者相同时间内得到的答案有可能更接近你的问题。

请看以下几种问法的对比,括号里代表回答者,或者看到问题的群成员们内心可能的想法。

问:有人知道xx中学吗?

——知道,(有没有常识啊 百度一下不就好了)

问:有人认识xx中学的初一年级的老师吗?

——认识(可能有什么初一的事情要问)

问:有人认识xx中学的初一年级的老师吗?我孩子今年小升初,志愿已经填好了,分数应该差不多,我想假期提前补习,但是对于xx中学初一的学习安排、科目设置、学校进度不懂,担心补习内容过快或者过慢,想问问看有没有人知道?

——好的足够详细了

答案:有家长直接回答该问题。或者也可能有热心家长说,虽然不认识xx中学的老师,但是孩子刚升初二,可以说说他初一的实际情况,供参考。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以上方法和“具体”原则,也经常见于发朋友圈的那种“请问谁认识xx企业的,有事找。”(除非你问的事情比较隐私,那还是不要透露了)

与“具体”相反的问法是模糊,问题一开始很粗,对方几乎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提问者不希望对方知道自己问题的指向,或者在验证什么事情。后来层层剥笋,才逼近事实的真相。该问法常见与警匪片审犯人时攻破心理防线,这个时候,提问者没有白问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助于观察回答者的反应。《人民的名义》中审问蔡成功和欧阳菁的片段都非常精彩,在此不赘述。对于蔡成功的审问需要从若干个烟雾弹中找出最接近真相的,而一直不开口的欧阳菁,终于被情感问题这种不相关的问题,打开了话匣子,都对于审讯起到了关键作用。

2.WHY “为什么”的问题。

对于很多事情,三个“为什么”以后,就难题迎刃而解了。

WHY相关的问题, 除了问这个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的,还可以问 WHY DO YOU THINK SO你为什么这么考虑(从而获得对方更多的个人观点)等。

什么时候WHY的问题不是好问题呢?在社交场合,涉及说话人隐私的时候。谈及某件事情,明显对方显出尴尬的表情,然后你还一个劲儿地问为什么呢?为什么呢?“好奇心宝宝”也要分场合的,如果问到对方尴尬了,你还自己满脸好奇,可能会被贴上情商低的标签。

3.HOW“怎么办”的问题

这类问题需要分场合,分对象,分应用场景。

问老板怎么办老板可能只会说 我雇你干嘛,我雇你不是来问问题的,是来解决问题的。最好有自己的思路以后再解决问题。遇到喜欢事必躬亲的领导,有时候虽然自己有解决方案,但是最好先问一举,怎么办,再听听自己的思路和领导是否达成一致。问同龄人HOW的时候,要带着尊重的心去问。因为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人的解决方式就是不一样的。

4.在某些情景下,问题本身就是答案。

见过记者发布会吗?有些问题问完以后,他的效果就达到了。在一个投资大会上,财经记者站起来问发言人(某投资公司老板)“您作为一个帮助大众投资的人,您的收入是多少?为什么您给自己分奖金2400万美金,而大众却亏损了8%呢?”这种提问的方式,对方只要沉默或者岔开话题,都其实等同于有了肯定的回答。这样的问题是犀利的,是让对方无法拒绝回答的,回答与否,都已经达到了提问者的目的。

5.在整段对话中,有预设框型的问题结构。

在提出问题前,心中对提出问题后的回答进行框架性的预测。以此来确定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更有利于对话开展。

举个例子,有一个遗嘱确认的专业人士来和一位需要立遗嘱的老妇人沟通,对方同时需要对于如何分配自己的财产进行专业咨询。律师了解到妇人的模糊和不确定,在做了简单的开场与拉近关系后,问题被抛出来:

“财产遗嘱意味着,把不同的东西分给不同的人。在您的心中,如果按照亲疏远近排序,谁对您来讲是重要的?请您诚实的回答我,不用考虑社会的评价,因为这将影响到财产的分配”

他让老妇人安静的肚子思考,老妇人脑海中浮现出 她的两个孩子,她的丈夫,她的两个孙子。她依次排了序,

“现在,我想我们可以参考这个顺序,来分配一下您的遗产了。”

在这个过程中,律师说预设了回答的问题结构,用与主题相关的一个问题开始,再用主题本身作为第二个问题,利用了两个问题之间的相关性,做了很好的结构性的对话。

关于问题的问法还有很多,但作为一个情商高的人,在合适的场合,合适的情境下,对合适的人,问出合适的问题,以此来拉近关系或者解决问题,就是最完美的结果了。

文编:题目

美编:题目

专栏作家 祁晓敏

管理咨询行业的文青,文青里的严肃思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