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需要给这本书写一篇编辑手记的任务时,我内心是拒绝的。我其实很不擅长写这类宣传文案,或者更具体一点说——很不擅长写任何文案。
在确定本文标题时,我想过很多题目:“一本见证共和国成长的书——75年的人民生活变迁录”“75载光辉历程,100个民生设计”“如何打造一本能引起读者怀旧情感的书?”……当然,都被毙了。我想宣传部门大概是想扒开编辑的大脑,看看编辑们日常如何手忙脚乱、加班加点,应对五花八门的选题。不过好在,这本看起来好像很容易的“大部头”其实“槽点”颇多,如今回想起来,那些琐屑的记忆正如溪流汇聚,翻涌而至。
做書首发
点击图片购买本书
01
选题是怎么来的?
总结一句:“来得容易”。
作为编辑,内心总希望能遇到一本“叫好又叫座”的书。而我一开始从领导那里接到这个选题的时候,也着实闪过一阵狂喜:“就是它了!”
确实,最早这个选题是去年年底我社原总编辑方立松老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精心筹划的选题创意——“共和国100个伟大的设计”。最初的设想是:精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100件设计产品,以大量的实物和文献史料为基础,展现75年来新中国的设计叙事在确立国家形象、保障人民生活所需时发挥的重要作用。
这些设计产品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记录了中国从贫困落后到繁荣富强的转变,是人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保障。
选题思路确定后,方总马上联系到了我社的老作者——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中国近现代设计文献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创始人沈榆教授,几乎是以命题创作的形式,在电话里与沈榆教授商定了本书的最初形态。
沈榆教授在接到“创作任务”的第一时间,协同本书作者林晶晶老师初步拟定了以“为人民设计——新中国100个伟大的设计”为书名的两个编写方案,并附编写纲要和目录框架。
在这里必须要给这个高效的作者团队点赞,遇上接受“命题作文”又如此配合的作者团队,再加上之前在其他书上也有过默契合作,让我在这个选题伊始就充满了信心。
02
“三转一响带咔嚓”?
总的来说:我的心也跟着书稿一起七上八下带咔嚓。
在经历过多轮专家论证(此处略去1万字,营销编辑说不用写了,没人看)之后,我终于拿到了初稿。书稿定稿排版之初,我内心还甚是窃喜,一本如此重要的出版物,居然没有三五十万字的体量支撑(虽然排版后有五百多页,但实际文字体量并不大),甚至在主任下达10月务必出书的指令时,我还扬言如此体量9月就能出书。这些“肤浅”的言论,让后来一再陷入加班统查、资料核实中的我一度尴尬到脚趾抠地。
这本文字体量不大的书难在哪里呢?
回答这个问题,要回到逻辑框架的架设上。全书分为四个阶段,但是有些产品是无法按照四个阶段的时间划分截然分开的:即当时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这些产品设计的时候,是为了满足那时候人们的物质需求,但可能真正量产,或者有一定国民认知度的时候,已经迭代多次,早已不是当初设计的模样。这给图书的配图、时期划分、章节内容概述、分章目录的时间排序以及时间轴拉页等工作增加了难度,而为了力求内容的准确性,我们配合专家团队对书稿进行了不止一次的修正,而每一次的修改都要在全书的各个地方进行统一改动,这种反复也给编校造成了一定困扰。
本书收录的大小物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均为实拍
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产品溯源的困难。一则相关资料专业领域较窄,很多机构或企业始于民国时期,其改制、合并等情况较频繁,名称更迭较多,档案并不完善,缺乏权威记录;二则如今记载这些细分专业领域的文献信息较乱,且表述并不严谨。要讲清楚一件产品生产的来龙去脉,也极需要严谨的用词表述。在编校过程中,纠结用词表述或一再核查确认某个时间信息的情况比较多,比如关于上海金星金笔厂的改制时间,许多资料记载为1972年,我们通过多方查证,根据改制后的上海电视一厂编写的《闪光的金星》一书前言记叙,确认时间为1978年。凡此种种。此外,关于政治性内容的表述、图片来源的处理以及版权信息的确认等,在实际修改过程中也颇多波折。
为何一遍遍核查信息不能改清呢?
小小的稿子里,大大的坑。在一遍遍的看稿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化身柯南,一次次地加班核查仅为了那“只有一个”的真相。
举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编校初期的书稿在谈及钻石牌产品的来源时表述为“1932年,钻石牌钟表由顾海珍于上海创立。”时间、品牌、人物三者具有强相关性,乍读起来是不易发现问题的,但若细究,会发现这种表述有多处欠妥。其一,时间问题,钻石牌商标实际是1939年申请注册的,而不是1932年;其二,人物问题,1932年是顾海珍与其子顾德安一起创立了德安时钟制造厂(上海金声制钟厂、上海钻石手表厂前身),而不是顾海珍一人创办;其三,逻辑漏洞,生产钻石牌产品的企业是顾德安与他人于1939年合股创立的金声工业社,而与1932年顾海珍父子的德安时钟制造厂并无直接关联。
这本书稿虽然文字体量不大,但信息量比较大。最重要的是,作为90后的我,面对大部分存在于影视资料中的老物件,总是有太多的不确定。老一辈人挂在嘴边的“三转一响带咔嚓”,对于我来说都是比较遥远的记忆。
因此,在编辑过程中我不得不数次加班翻阅各种资料,以确保图书内容的准确性。对这些信息的核查更改与新的权威资料的不断出现,数度让我感觉,作为责编,这是一本改也改不完的稿子,我可能快凉透了。所幸,作者和编委会专家的及时处理,让本书的内容质量得以保障,也让我对最终成果充满期待。
03
装帧设计是一帆风顺的吗?
总结:“我们没有你们想的那么老!”
本书由多次荣获“中国最美的书”奖项的著名设计师周伟伟老师担纲设计。
一开始我们的设想是:做一本“老书”。因为书中所描述的老式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老物件,它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和记忆,这些老物件能唤起读者的怀旧情感,具有广泛的读者基础。
而周老师则提出了反对意见:随着时间的变迁,新时代的民生设计产品并不符合怀旧复古的定位,图书内容彰显了我国工业设计突飞猛进的发展,如果一味做旧则忽略了这部分内容的呈现。
所以,我们需要有一本显示出由旧变新的书。
于是设计师从纸上下功夫:前三章内容的棕黄色古典纸与第四章内容的浅色艺术纸的结合使用巧妙地呼应了民生设计的历史背景,让读者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设计的传承与发展。
此外,前言以及每章概述都使用不同色纸区分,也曾设了具有怀旧气息的砖红色纸作为隔页,还在每章内容前设子目录,一方面可产生较好的形式效果,一方面也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
这种暗藏在用纸里的小心思当然也经历了数次打样、修改,包括封面以酒红色油彩布拼接棕米色亚麻纹纸的色彩搭配,以及大腰封和腰封上民生设计产品图案的呈现,都经历过数次打样斟酌。
04
最后的话
一本耗时如此之短、众多专家鼎力指导创作、文字体量还不是那么大、并且入选了2024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项目的书,能作为责编一定是要偷着乐的。尽管过程曲折,书稿经历了十数次审改,但成书是令人欣慰的。
我想这本书既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窗口,让他们能够直观地领略过去75年间民生设计对人民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又能让读者感受到设计师们的智慧与巧思,还能使一部分读者重拾儿时或年少时期的温馨记忆,同时帮助其他读者以全新的视角理解“最近”的设计历史或者说民生发展历史。
这是一部记录中国民生设计发展历程与创新精神的献礼作品,希望透过本书,能带给读者一段值得回味的旅程,见证共和国成长,感受75年光辉岁月。
做書首发
点击图片购买本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