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美“芯片之争”正式吹响号角之后,不少国产芯片相关企业都受到了冲击,或打压或封锁,处境相当艰难。而相反地,欧美的扶持政策几乎都放在了英伟达、格芯等一众美芯巨头身上。但正因为是“重点关照对象”,因此这些企业和中国大陆企业的来往也被盯得很死,以英伟达来说,凡是先进的AI芯片都不允许供应,唯有“落后”的芯片才被允许出售给中企。
乍一看,美芯企业都是获利者,但仔细想想,这场“芯战”之中,哪有什么赢家?一方面,英伟达等美芯巨头相当于被砍掉了一大部分的先进AI芯片业务,且限制了和中国大陆市场的往来。另一方面,无法通过外购方式获得先进芯片的中国大陆企业,不得不走上自主研发的道路,当前的经营必定会受到很大影响。
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断供”的方式,对中国芯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在过去,我们长期被“造不如买”的错误观念所主导,现如今,我们被美西方一盆冰冷的水从头浇到脚,是不是该彻底清醒了?抛弃一切幻想后,用一句中国的老话来说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通过自主研发,中国芯才能有未来。
近日,中芯国际发布了三季度的财报,也证实了这一点。截止到9月底,中芯国际的单季度的营收达到了21.7亿美元,大约是156亿元人民币,而其量产的芯片数量已经达到了1.8亿颗,这个成绩如何?来看个对比就知道了。
作为中芯国际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格芯也发布了三季度的财报,从数据来看,格芯三季度的总营收约为17.4亿美元,和中芯国际相比,相差了约4亿美元。但需要强调的是,格芯是美重点关照对象,而中芯国际也是美重点关注对象,一个是扶持,一个是打压,在这种差异下,格芯的营收却比不过中芯,这就耐人寻味了,更何况格芯还有技术优势,就连外媒都感叹,这是断供的副作用。
究其落后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在“芯战”的影响下,格芯也被迫走上了“脱钩断链”的道路,可以说,格芯几乎失去了中国大陆市场,而中方又加大了半导体行业的扶持力度,这也给国产芯片企业提供了巨大助力,中芯国际就是“国企采购名单”中的优先级,就这一点,格芯就比不过,而中芯国际的营收则出现了比较大的提升。
其次,中国制造业水平正在快速增长,而美制造业则出现了大幅下滑,这也是为何老美花了大力气想要重振本土制造业的原因所在。制造业衰败,就意味着格芯需要花更多的钱在构建完善产业链上,无论采购成本、运输成本还是制造成本,都要更高,所以在价格上也比不过中芯国际。
另外,格芯作为美芯巨头企业,它的身上也有西方企业惯有的傲气,什么意思?在营收下滑的大背景下,国内的企业肯定会牺牲部分的毛利率,来吸引更多的客户,但格芯却不这样,即使营收下滑严重,依然要保证自己的毛利率超23%,如果高的溢价,还是在有更多选择的情况下,谁还会为格芯买单呢?
总的来说,这场看不见终点的“芯战”,既然已经开始就没有退路了。但有国家的扶持,以中芯国际为代表的国产芯片企业,必定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唯有坚持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中国芯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条路艰难且险阻,但只要我们拿出先辈“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信念和决心,必定能够啃下这块硬骨头,继续加油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