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在经过3年多的打打停停之后,以志愿军为首的中朝联军同美韩联军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在这场立国之战中,志愿军打出了国威,让近代美军首次不得不在没有胜利的战争中签下停战协议。
而在这场战争结束后,半岛已经不需要数量达到135万的志愿军,为了避免给半岛的群众增加负担,已经完成任务的志愿军也开始着手撤军回国的工作。在1953-1955年,3年时间里志愿军主力都撤回陆续回国内。
说到这,可能会有好奇的人问:
既然志愿军主力们都撤回国内了,为何美军不展开反攻呢?
其实,美军倒是想啊,但是他们不敢。
答案也很简单,那就是志愿军在撤军的时候,还留下了双重保险,这威慑力直接让美军和韩军打消了这个想法。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入朝作战的志愿军
1953-1955年志愿军陆续回国
1953年7月27日,《半岛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署,在签署协议的一周以后,本来志愿军和美军要派代表参加后续的高一级别会议,商讨和协商协商从半岛撤退一切外国军队及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等。但由于韩军方面的阻扰,以及美军本身也不想全部撤军,也让这次会议不了了之。
可财大气粗的美军,可以光明正大赖在半岛,对于当时的志愿军来说,却是不行。
一方面,当时国内苏援物资已经到位,我军也开始了现代化改革,在半岛的这些主力都要回去再次升级。另一方面,战争打了3年,这3年期间,在半岛作战上万次,对于当地百姓的负担都很大,而在和平的时候,志愿军如果再保持这么大规模的驻军,势必会加重当地的负担。
因此,将志愿军撤回国内便是当时志司的首要工作。
志愿军和人民军群众的鱼水情
当然,为了确保半岛的和平,志愿军也并没有一下子全部撤退,而是分批次撤退到国内。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很多资料上都写着,志愿军陆续有27个军入朝参战,但并非到1953年7月停战的时候,还一直都在半岛,有部分军已经提前回国。
其中,1952年6月,9兵团26军回归华东军区,驻防胶东半岛;10月,分别有3个军回国,9兵团王牌第20军回到浙江湖州,27军驻防江苏无锡,13兵团42军回归中南军区建制,回到惠州;在1953年6月,西海岸准备抵御美军进攻的王牌第38军和第39军,(停战协议前一个月)就已经回国;再加上之前在半岛担任工程任务的23兵团36和37军。
故而,在停战协议之前,就已经有8个军回到国内。
1953年38军秘密撤回国内
实际上在1953年7月,停战协议前,在半岛的我军,合计19个步兵军,14个炮兵师(含高炮师和反坦克师)、2个坦克师以及铁道兵、公安和后勤等部队。
而撤军工作,也是围绕这19个军展开。
1953-1955年,2年多时间里分三批次撤回。
1953年第一批撤退回国的军有:
13兵团40军(东野3纵)、66军(华北军区1纵)、第3兵团60军(华北军区8纵)、19兵团63军(华北军区3纵),该军曾在铁原阻击战中重创过美军,回国后参加罗布泊实验、64军(华北军区4纵)、65(华北军区8纵)。
合计:6个军。
准备撤回国内的功勋们
1954面第二批次,该批次回国的志愿军有:
1954年4月,12军(中野6纵)撤回国内驻防徐州;9月,15军(千岁军),回到国内,驻防孝感,13兵团47军(10纵)撤回国内,重新回到中南军区,驻防雷州半岛,67军(华北军区2纵)回国后隶属华东军区, 驻防青岛。
合计:4个军
1955年第三批次归国的部队有:
1955年3-4月,曾泽生的50军、68军(华北军区6纵)撤回国内;1955年10月,皮定均的24军(华野6纵)以及46军(东野9纵)也陆续撤回国内。
当然除了这些步兵军之外,在其他兵种里面还撤了9个炮兵师(含高炮部队)、1个公安师还有铁道兵全部部队。
而以上,就是我军在1955年的时候,三次撤军回国的顺序。
那么,既然我军在1955年之前,就已经撤了这么多部队出来,那么从来不讲信誉,一直都觊觎三八线以北的美韩联军,为何不趁机展反攻,趁着志愿军在半岛兵力空虚,夺回战争主动权呢?
美军从1953年以后也开溜
志愿军撤军双保险
其实,对于这个时机,看似对美军而言是个绝佳的机会,但实际情况却是相反,在这个所谓撤军兵力空虚的假的提前量之下。
真实的情况是志愿军给当时半岛的防御上了一个——双重保险。
第一重保险,则是我军在半岛还驻守了5个王牌军。
其实如果细心的人会发现,在1955年的时候, 志愿军也就撤了14个军回国,另外还有5个军是留在半岛。
“5个步兵军、4个炮兵师、3个独立坦克 团(相当于一个坦克师)、4个工兵团、7个汽车团 以 及志愿军领导机关、后勤部队等,合计兵力达到了25万人”
志愿军苏械炮兵
别看这25万人,相较于志愿军巅峰时期的135万人,少了整整4/5,但应对半岛的局势可是绰绰有余。原因无他,而是在这5个军的装备身上。
这5个军,分别是:
一野第1军(一野1纵)、二野16军(中野1纵)、三野21军(华野2纵)、23军(华野4纵)和四野54军(华野7纵和8纵组建而成)。
乍看一下,这5个军里面,在解放战争期间,也就三野23军和四野54军,稍微有点知名度。但事实并非如此。
钢铁进行曲下苏械装甲部队
我们来看一下,他们入朝的时间:
16军、23军是1952年11-12月入朝,第1军、21军和54军是1953年1-2月入朝参战。
这5个军加上和之前的24军,是志愿军这27个军里面最晚入朝作战的部队。
而之所以入朝晚,并非战力不行,而是当时这5个军都在东北换装苏械装备,当年苏军援助我军60个师的装备,这5个军就是这些苏械军的幸运儿。因此1956年在半岛的这5个军都是名副其实的——全苏械军。
这个苏械军可不是1952年那批轻武器苏械志愿军能比的。
入朝作战的志愿军苏械坦克
以王牌16军为例,其下属有第32、46和47师。
每个师16000人,其编制为
“3个步兵团,、1个坦克自行火炮团、1个炮兵团,师属有战防炮、防空营、运输营、警卫营,以及其他辅助部队。”
在装备上则是有76毫米山野炮24门,122毫米师属榴弹炮12门,合计36门压制身管炮;在迫击炮方面有的24门120毫米重迫、81门82毫米口径中迫以及106门60毫米轻迫。而且与以往不同的是,装甲部队也配属到了师一级,下属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团,装备24辆坦克,以及苏76自行火炮。在轻武器方面有步枪8200支、冲锋枪2600支,轻重机枪600挺。
志愿军步兵师里面的坦克部队
这个火力密度,可以碾压国军当年的五大主力,比1950年志愿军一个军还要强。
而留守的部队足足有5个军15个师,再加上之前留下来的炮兵师、防空师,以及来自国内米格飞机的支援。志愿军这5个军在38线上,挡住美韩军队的进攻一段时间,不成问题。
当然,如果敌人要鱼死网破,全力一击,这5个军虽然可以拖住敌人,但想要歼灭他们,还是很吃力,毕竟兵力太少。
而说到这,就不得不说第二个保险了。
志愿军防空部队
第二个保险,我军在东北的驻军。
志愿军回国之后,并非全部都全部撤回到关内,相反则是在半岛边境地区成立了沈阳军区,以沈阳军区的部队作为半岛5个军的预备队和生力军。
而在1955年,当时的沈阳军区有多强呢?
毫不夸张的说,沈阳军区的5个军,每一个都是王牌级别的存在,甚至比在半岛的那5个军还要强。
这5个军分别是:
万岁军38军、四野头号战力第39军、旋风军40军、50勇50军,以及后来加入的华野王牌6纵第24军。
首批入朝的13兵团,其组成就是38军,自然不用多说,在解放战争期间就是林总手上的绝对王牌,老资历和老战力,是四野手中的王牌,在抗美援朝更是有三所里和松骨峰这样的奇迹战斗;39军则是四野在解放战争期间表现最好的军,三下江南、打廖耀湘,打锦州再到南下中南地区的,每次大仗都有39军;40军,三纵,韩先楚带出来的大名鼎鼎的旋风纵队。
50军虽然是一支起义部队组成,但战斗力可不弱,早年在台儿庄打日军,在抗美援朝上一举将自己打成头等主力军之一,尤其擅长防守,作战和作风顽强;24军更是粟裕手下3个王牌军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沈阳军区的司令正是原志愿军司令员——邓华上将。
美军有多忌惮我军在东北的这5个军?
1956年沈阳军区搞了一个海陆空联合演习,把美韩军队吓的以为是我军要反攻三八线,全体进入战备状态……
所以,在我军一二线10个王牌军,皆处于战备状态的情况下,美军是缺心眼了才会趁着志愿军回国挑事。
退一步来说,上述雨田君说的这两个保险都是针对于美军会发动作战,但实际上人家美军巴不得从半岛抽身,回欧洲继续和苏联battle,搞小摩擦可能会有,但类似于全面进攻可能性不大,所以5个军和东北的部队足够了。甚至于在1958年人民军恢复实力之后,我军可以放心将半岛防务交予他们,全部撤退回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