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开始,网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吹嘘所谓的“东风导弹饱和攻击无敌论”。
像有些人就觉得,一旦我国决定武统台湾,只需要派出我国的东风导弹对其进行饱和式打击,一天内就可结束战争(也有说3小时结束的)。
还有觉得只要我国派出东风导弹进行饱和攻击,就连美国这样的国家都必将受到重创,而英、德、法这样的国家则会从地球上消失。
但真的如此么?导弹真的像大家吹嘘的那样厉害么?
从已经持续了两年的俄乌冲突来看,现实远比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要残酷得多!
导弹威力的实际局限
导弹的本质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可以精确制导的飞行炸弹而已,它与那些普通炸弹的最大区别,不过是导弹拥有自身的动力和制导系统。
导弹之所以显得强大,是因为借助火箭动力系统和先进的制导技术,使装填的炸药可以被精准地投放到更远的距离。
但无论如何包装,炸药的破坏机理并未改变,依旧是依靠当量爆炸来摧毁目标。
所以尽管有不少人将其美化为“无坚不摧”的杀伤性武器,但事实上,常规导弹所能够携带的战斗部并不比大型常规炸弹的杀伤力强多少。
以俄罗斯军队装备的最先进的“伊斯坎德尔”导弹为例,其战斗部当量约为300公斤,相当于一枚中型普通炸弹。
而且与飞机投放的大型炸弹不同,导弹的结构需要空间留给动力和制导系统,所以其战斗部所占比重通常不会超过15%。
而导弹的这一取舍就大大降低了导弹杀伤力的释放。
即便是所谓的“高威力”的导弹,其实际杀伤效应也很难超越大规模集群使用的普通炸弹。
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家早就意识到导弹对地上军事设施的威胁,所以早在上世纪各个国家就对自己的现代化军事设施采取了地下化或加固方式,以提高抗打击能力。
然而,大多数常规导弹的装药量和破坏力都是有限的,难以对这类地下坚固设施造成彻底的摧毁性打击。
普通的破爆性战斗部虽然具有一定杀伤力,但要想完全摧毁坚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难度是很大的。
更不用说那些建造极为坚固、隐蔽程度极高的地下指挥所和燃料库等关键目标了。
就比如在俄乌冲突中,尽管俄军发射了大量的导弹,但由于乌克兰广泛采用的地下工事和隐蔽手段,大部分目标都未能遭到实质性破坏。
可以说,对于地下设施和机动性较强的目标,导弹并非最理想的打击手段。
反观乌克兰军队使用的炸弹,虽然精度不及导弹,但其装药量达数百公斤,入地能力极强,对俄军地面阵地的破坏效果明显超过了常规导弹。
这从侧面说明,单纯提高导弹精度并不能很好发挥其战场威力,相比之下装药威力和突破工事能力更为关键。
因此,从单枚导弹的杀伤力角度来看,其实际效用已经受到了诸多方面的限制。
导弹数量的天然限制
有人意识到单枚导弹打击力度的不足,便产生了通过大规模、饱和式攻击来逐步“疲劳”对手防御的想法。
这种思路的基本逻辑是,即便单枚导弹难以彻底击毁目标,但如果同时发射成百上千枚导弹进行连续打击,就有可能最终摧毁防御阵地。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一以数量取胜的策略也面临着诸多的现实制约因素。
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成本问题,现代精确制导常规导弹的单价极其高昂,如俄罗斯大规模使用的“伊斯坎德尔”导弹,单价就在300万美元以上。
如果要发射数千枚摧毁乌克兰的军事设施,光是导弹本身的成本就高达数百亿美元。
可见,高价位使得发射大规模导弹攻击的做法在经济上根本付诸不起。
俄军自然无法承担如此昂贵的代价,这从其在乌克兰战场上较为节俭的使用就可见一斑。
据统计,俄军在与乌克兰作战的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发射了近4000枚各式导弹,月均消耗不到200枚。
而这些导弹加上炮弹,俄罗斯这边至少就花费了近200亿美元,就这还不包括在俄乌冲突中所使用的其他武器装备。
再者,试图大规模、集中发射导弹进行饱和攻击,其本身的战术准备和后勤保障就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整体的操作性是相当低下的。
导弹的大规模应用不仅需要大量导弹本身的供给,还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运载工具和发射平台的支持。
从运输、存储、上箭、通信引导等方方面面来看,大规模导弹发射都是一个复杂的流程,需要众多特殊设备和人员的通力配合。
这种大规模、集中发射行动无疑会加重后勤压力,使整个作战系统的脆弱性增加。
所以从操作性角度来看,饱和攻击策略并非如想象中那般便利可行。
而且发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复杂的程序,如发现目标、锁定目标等,特别是液体推进燃料导弹,其准备流程就更加繁琐。
所以在单场战役中,能够快速发射数千枚导弹的做法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那些大谈"东风导弹饱和攻击"的人该醒醒了。
台湾的防空体系同样不可小觑
与许多人的想象不同,台湾的防空体系力量在全球范围内都相当出众,这也是制约解放军发射大规模导弹攻击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台湾防空导弹的部署而言,别看台湾的面积不大,但这里却拥有全世界最高的防空导弹部署,处处可见钢筋混凝土的防空工事。
据不完全统计,台军据点共有60多套远程防空导弹系统,为其构筑起高密度的防空网。
如此浓密的防空火力网,足以对来袭的制导武器形成有力阻挡。
而且台军还拥有美制“爱国者”系列、“天弓”导弹等先进防空导弹,其中仅“爱国者”系统就配备有200多枚防空导弹,射程可达70公里,而“天弓”防空导弹台军也拥有50余套。
除地面系统外,台军还装备了多架美制预警机和大量固定及移动雷达站,形成立体式预警监视网络。
一旦战争爆发,台军防空武器可快速机动,隐蔽部署在分散区域,极大提高生存能力。
其次,台湾在中央山脉东侧,拥有佳山和志航两大地下基地。
这两处基地利用山体天然屏障,深深挖进花岗岩层,能够容纳数百架战机和大量预备役部队。
基地内部设施完备,易守难攻,一旦战事爆发,台军主力可在内部展开运作。
其中佳山基地位于花莲县,耗资20余亿美元打造,占地25平方公里,拥有2.5公里的地下机场跑道。
志航基地则位于台东县,耗资10亿美元,大小仅次于佳山基地。
这两大基地内均设有作战指挥中心、通信系统、医院、油弹库等配套设施。
洞穴与山体融为一体,内部建有纵横交错的道路系统,可容纳250架战机在内活动。
两处基地彼此相连,成为一个庞大的地下要塞群。
此外,台军多年来大力建设预警雷达体系,可对来袭导弹实现及时探测和跟踪。
其中台湾配备的“铺路爪”远程预警雷达可辐射上千公里范围内的目标动向,并即时将信息反馈给防空系统,达到精准拦截的效果。
除此之外,台军还部署有6架E-2K远程预警机和数百套固定及机动雷达站,形成立体监视网络,全方位监控海空目标。
从这一系列不难看出,台湾防空力量之雄厚,足以给想要发动“导弹饱和攻击”的解放军带来不小的阻力。
除非台军防空体系在战争初期遭到彻底瘫痪,否则想要全面压制台军防空力量的做法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因此,在规划对台作战时,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导弹攻城”就能一劳永逸,必须与其他综合作战力量配合使用,方能最大限度发挥威力。
战略思维的转变
所以盲目夸大导弹攻击作用、高估“东风饱和攻击”效果的想法,已经不符合现代战争的实际情况。
正如俄乌冲突透露的种种教训,我们有必要客观评估和权衡导弹在未来战争中的实际作用。
对此,我们需要正视导弹杀伤力和精度的局限,合理利用其制造混乱、压制敌人的特点。
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导弹数量和使用上的天然约束,并非嘴上说说就能制造“饱和攻击”的效果。
而且面对复杂环境下的现代化防空能力,单一依赖导弹进攻已经很难出奇制胜,必须与其他作战力量协同才能发挥最大效用。
因此,我们必须彻底摆脱“东风饱和攻击论”这种过于简单化的思维定式,客观权衡导弹在未来战争中的实际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
首当其冲的肯定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导弹数量不足的问题。
除了加大生产投资外,还应当加快新型高超音速导弹等的研发步伐,力争质量和数量的双重突破。
其次要平衡发展各种先进的常规精确打击手段,例如低空巡航导弹、隐形远程轰炸机、电子战武器等,形成多管齐下的综合攻击体系。
在作战层面,必须与其他军种能力精密配合,切实发挥出导弹的辅助优势。
比如利用航空兵力率先摧毁敌方防空力量,为导弹攻击扫清障碍,或者先发射导弹对敌人形成压制,再由其他兵力果断实施突破等等。
总之导弹只是现代战争武器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非“万能”的终极手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