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曾经的“亚洲四小龙”之一,台湾地区在经济发展最辉煌的时候其GDP总量占了大陆的43%。
可以说在当时,大陆没有任何省市区的GDP能和台湾相媲美。
但再看如今的台湾地区,以区区2300万人口创造出5.3万亿的GDP总量,这放在中国大陆是什么水平呢?
而且明明台湾人均GDP是大陆的2.5倍,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为何其生活水平不高呢?
昔日辉煌:台湾曾是亚洲经济奇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当大陆处于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之际,台湾经济却已蓬勃发展。
大陆刚刚改革开放时的台湾
凭借廉价劳动力和出口导向型产业政策,台湾的制造业得以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电子、纺织、塑胶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率先打开了国际市场,接踵而至的是机械、钢铁等资本密集型产业。
有数据显示,台湾出口制成品所占比重在1952年仅为12%,但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则飙升至90%以上。
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使台湾成为亚洲第一批新兴工业化地区之一。
进入20世纪80年代,台湾制造业版图进一步扩展,半导体、计算机等高科技产业开始壮大,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力。
凭借高度开放且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台湾很快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一跃成为亚洲地区经济增长最快的体之一。
GDP总量更是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顶峰,一度占据中国大陆GDP的惊人43%。
当时台湾人均GDP也是名列前茅,生活水平远高于大陆地区。
各种数据都昭示着台湾曾经在亚洲乃至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
而支撑台湾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源自两个层面。
一是台湾积极鼓励出口导向型经济,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推动出口。
二是台湾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力资源禀赋。
台湾四面环海,交通便利,有利于开展出口贸易,而人力资源方面,台湾教育体系较发达,劳动力整体素质较高,人口红利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这些有利条件的配合下,台湾经济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过渡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一度被视为"亚洲经济奇迹"。
经济地位逐渐下滑
但21世纪初期之后,台湾经济的领先优势开始逐渐消失,发展态势也趋于放缓。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台湾所依赖的发展模式陷入困境。
首先,台湾高度依赖外需拉动、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使其面临风险加大。
台湾主要出口产品集中在电子、通信等几个领域,产业结构趋同,对外贸环境的变化缺乏应对能力。
一旦出现贸易争端或者外需下滑,必将对其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例如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台湾经济遭受重创,GDP增速出现大幅下滑。
之前都是平均保持在8%-9%的增速,但那一年台湾GDP增速仅有0.12%。
其次,虽然制造业实力雄厚,但台湾多年来仍滞留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发展阶段,转型升级之路艰难曲折。
台湾产业发展长期停留在中低端环节,缺乏提升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内生动力。
在全球一体化和供应链重构的大潮中,台湾制造业面临产能外移和利基被蚕食的严峻形势。
再次,台湾本土市场狭小,经济发展缺乏内需拉动力。
作为一个人口仅2300万的地区,台湾内部消费市场无法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难以形成良性的内循环。
而且台湾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一旦外需大幅下滑,台湾经济将陷入困境。
于是,伴随着大陆经济的持续发展,台湾这个曾经的"亚洲经济奇迹"渐渐失去了往昔的光环。
从上世纪90年代GDP总量占大陆43%的最高峰,到了2023年已经降至仅占4%左右。
可以说,台湾经济的相对地位正在逐渐下滑。
台湾人均GDP是大陆的2.5倍
但生活水平却低
尽管如此,放眼全国来看,台湾目前的经济实力仍较为雄厚,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3年台湾地区GDP总量约为5.3万亿元人民币,大陆GDP总量是其24倍左右。
按照人均计算台湾地区约为3.3万美元,是大陆的2.5倍,尽管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生活质量并不高,台湾许多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仍较为拮据。
具体来看,2023年台湾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中GDP总量排名第九,仅次于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等经济大省,与湖北、福建相当。
可见,台湾的经济总量已经落后于多个内地省份。
而且差距并将进一步拉大,以福建为例,2023年其GDP总量已经反超台湾,达到5.43万亿元,高于台湾1081亿元左右。
除了总量逐步下滑,台湾经济的人均水平也开始受到挤压。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台湾2023年人均GDP约为23万人民币,虽已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但与上海、北京、浙江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在持续拉大。
而台湾民众的收入水平更是与其整体经济实力严重不符,2023年台湾全体受雇员工平均每月经常性薪资仅为1万元人民币。
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台湾长期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
虽然台湾整体经济发达,但财富主要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
大多数普通民众的收入较低,受教育程度有限,难以分享到经济发展的硕果。
加之台湾物价较高,生活成本高企,民众的获得感自然难以提升。
尽管如此,半导体、电子产品仍然是台湾最具优势的产业,其中大陆从台湾进口的众多商品中光机械电子、音像、光学医疗设备及零部件就占了89.2%。
在集成电路制造等领域,台湾已经跻身全球领先行列。
不过,台湾制造业整体上仍缺乏创新动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较为缓慢。
此外,台湾企业开拓腹地、完成全产业链布局的能力亦较为有限。
两岸经济发展差异
相较之下,大陆经济的发展则如虎添翼,对台湾的追赶态势愈发明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省市地区经济腾飞,实力不断增强。
以福建省为例,2023年GDP总量已经反超台湾,达到5.43万亿元,比台湾高出1081亿元左右。
而且,福建的人口和面积都远超台湾,未来赶超台湾人均GDP水平也只是时间问题。
除了福建,广东、江苏、山东等经济大省更是遥遥领先于台湾。
就连人口相对较少的上海,经济总量和人均GDP都已临近台湾水平,两年内有望全面反超。
由此可见,大陆各地经济实力的整体增长态势已远超台湾。
造成两岸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是产业结构的差异。
大陆产业门类齐全,工农业并重,制造业正朝高精尖方向转型升级;而台湾产业单一,制造业仍滞留在较低层次发展阶段。
二是市场规模的差异。大陆有14亿人口的庞大内需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而台湾本土市场狭小,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三是体制机制的差异。大陆持续深化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日益完善;而台湾则长期受困于僵化体制的制约。
大陆持续发力的核心动力,在于始终坚持贯彻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沿海经济特区和开发开放,再到加入世贸组织后全面扩大开放,大陆改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与此同时,国家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日臻完善。
在这种体制优势的驱动下,大陆经济得以持续保持着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两岸经济发展必将走向融合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两岸曾同属一体,都是炎黄子孙,血脉相连。从血缘上讲,两岸同胞都是命运与共的家人。
因此,两岸经济发展最终还是要走向融合的道路,这也是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未来两岸经济一体化必将释放出巨大的协同效应。
台湾在先进制造业、金融服务业等方面具有优势,大陆则在基础设施、内陆腹地等方面占尽风头。
两岸经济要素的整合将孕育新的增长动能,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
同时,两岸人才交流、技术互鉴也将为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可以预见,两岸经济融合一体化后,台湾制造业有望摆脱困境,甚至借助内地广阔市场重塑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
而大陆则有机会借鉴台湾先进经验,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形成工农业并举、制造业与服务业互为支撑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无论从哪种角度看,两岸经济融合都将成为双赢的大好局面。
所以两岸统一不仅是民族复兴的当务之急,更是实现共同富裕、推动经济振兴的必由之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