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的故事,自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问世以来,一直广为流传,人们对这位五十四岁高龄才金榜题名的“老秀才”的励志故事耳熟能详。

表面上看,范进力争上游、苦读多年的经历无疑可堪称励志典范,然而若深入分析这位“老学究”中举后的人生历程,我们会发现他悲喜交加的命运背后有着诸多复杂因素,未必尽如人意。

诚然,范进前半生的经历堪称励志教材。

他出身寒微,家境贫寒,妻子丑陋,生活捉襟见肘,饱受世人嘲笑。

但范进不改读书初心,即便处于人生的最低谷,仍然孜孜不倦地研读四书五经,终日与纸墨为伴。

即使年过半百、两鬓斑白,他仍坚持考取功名的梦想。

在那个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范进靠着自身的努力和坚韧最终获得了“秀才”和“举人”的头衔,改变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这种凭借知识和毅力改变命运的精神,时至今日依然鼓舞着无数寒门学子。

中举后的范进,人生轨迹开始发生微妙的偏移。

他因一时间的欣喜若狂而精神失常,甚至一度陷入疯癫。

频繁的生活磨难和巨大的精神压力,让这位历经人生沧桑的老秀才难以一时承受如此剧烈的身份转变。

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的急剧变化,无疑给范进的身心健康蒙上了一层阴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当范进为高中举人而欢欣鼓舞时,他的老母亲却因过度兴奋和高兴而撒手人寰。

丧母之痛对他无疑是雪上加霜,范进不得不将仕途搁置,守孝三年。

在那个讲究“忠孝节义”的年代,三年的孝期无疑会耽误他及时入仕的大好时机。

即便范进最终官至正四品山东学道,位高权重,但他在为官期间的种种表现也暴露出一些“暴发户”式的通病。

他对家人和下属的态度祛礼傲慢,难以摆脱骤然而得的权势带来的优越感。

小说也暗示他在为官后逐渐迷失自我,开始贪图物质享乐,不能完全摆脱世俗的诱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值得深思的问题在于,范进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时代和科举制度的局限。

在当时,读书做官是平民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而八股取士又过于强调对程朱理学的死记硬背。

范进埋头苦读数十载,也许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非真正去涵泳圣贤之道、探求治国理政之术。

他的励志故事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时代的无奈,而非仅仅是个人奋斗的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客观而言,范进的一生虽然有励志的成分,但也包含了诸多时代和个人的悲剧因素。

作为小说中的典型人物,他的命运折射出科举制度和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今天,我们固然应该学习他锲而不舍、奋发向上的品质,但也需正视他身上所体现出的时代局限。

范进的励志故事绝非一蹴而就、皆大欢喜。

他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讨的因素:时代和制度的局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心理和生理的负担、社会身份的转变等。

这些无不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历史画卷。

作为后人,我们应该以审慎和理性的态度去分析这段历史,既不过度拔高和美化,也不全盘否定。

唯有直面历史的真相,才能从古人的悲欢离合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新的时代谱写属于自己的励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