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2月3日报道 西班牙《国家报》网站11月24日发表题为《大国之间的残酷角力正在扼杀全球治理》的文章,作者是安德烈亚·里西。文章编译如下:
11月18日,俄罗斯一票否决联合国安理会呼吁苏丹停火的决议草案;20日,美国一票否决联合国安理会一项有关加沙停火的决议草案;21日,国际刑事法院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发出逮捕令,但有数十个国家不是《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的缔约国,也不清楚是否所有缔约国都想执行这个逮捕令。
所有这些都是一个日益明显的现实的缩影,说明旨在调节国际关系和促进协调行动的全球治理出现了短路。正如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里约热内卢峰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达成的共识所显示的那样,多边主义并未消亡,但其范围正在缩小:在关键的政治和经济领域处于瘫痪状态,在其尚能维持的领域可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全球治理从来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也不能令绝大多数人满意。但自二战以来,全球治理初具规模,也取得一些可观成果,至少是令人充满期望的成果。即使在冷战高潮期间,也达成一些共识,比如《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外层空间条约》《赫尔辛基协议》等。柏林墙倒塌后,一个充满希望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二十国集团对2008年金融危机作出非常有建设性的反应,达成应对全球变暖的《巴黎协定》。但全球治理现在却出现严重倒退的迹象。
武力法则似乎正在占据上风。随着特朗普重新掌权,情况将进一步恶化。人们担心特朗普会拒绝履行COP29承诺,或者像他在第一任期内那样退出国际组织。
国际危机研究组织的联合国与多边外交部门负责人理查德·高恩认为:“各个多边机构总是可以反映出世界大国之间关系的状况。我们现在又回到一个以大国间竞争为主要特征的时代,这不可避免地影响联合国等机构的运作方式。人们很容易指责机构本身,并呼吁改变安理会等机构的规则,使其更加有效。但现实是,只要大国之间的关系不好,安理会就难以应对重大危机。”
动荡几乎出现在每一个层面,但并非所有层面的强度都一样。联合国安理会在三天内两次出现一票否决,这表明地缘政治的最高层面(即涉及动用武力、主权、领土完整等原则的层面)即使是在苏丹这样的非核心危机中,冲突也会造成完全瘫痪的后果。西班牙IE大学校长、西班牙外交部前国务秘书曼努埃尔·穆尼斯认为:“在高层政治、战争与和平、国际安全等问题上,要回到一个能够达成共识、安理会全面运作的环境将是非常困难的。”
国际司法本就存在各种严重的局限性,现在似乎又陷入两极分化的漩涡。不只是匈牙利不会执行国际刑事法院的逮捕令决定,美国作为《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的非缔约国公开拒绝接受该决定,作为缔约国的德国则态度不明朗。这对于该体系的公信力是巨大打击。
经济层面也处于严重动荡之中。因为美国对世贸组织不满,于是通过阻止其仲裁机构的法官换届来抵制该组织,世贸组织事实上已被封锁多年。
社会层面的全球治理也受到挑战。地缘政治的考量被投射到很多领域。穆尼斯指出,并非所有多边机构都会完全受到地缘政治矛盾的影响,“有些领域仍有可能取得进展”。在巴库达成的协议与去年达成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一样,表明环境领域的多边主义仍有可能取得成果。
特朗普重返白宫将对全球治理造成打击。高恩指出:“我认为特朗普将对多边体系造成真正的破坏,他将退出《巴黎协定》等机制,并大幅削减美国对联合国预算的捐款。他很可能在多边论坛上对中国采取非常对抗的态度,尽管他可能同时希望与俄罗斯和解。”
穆尼斯指出:“我们将看到的是,一个从根本上对把多边主义作为对外行动方式表示质疑的政府将捍卫双边主义,因为它认为在双边空间里,它将有更大力量和能力来满足自身利益。因此,多边主义正处于一个极其复杂的十字路口。”
面对退缩的美国,其他国家是否愿意并能够挺身而出弥补美国留下的空白,要拭目以待。所有目光都集中在另外两个有实力采取影响深远的举措的主要行为体上:中国和欧盟。前者试图成为一种稳定力量,后者则以多边对话的世界标杆自居。全球南方国家也可以发挥作用,但在提出承认其权利和建立更具代表性制度的合理要求的同时,它是否愿意承担责任还有待观察。(编译/王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