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官网消息,11月28日,江苏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胡广杰到该校实地走访调研。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何学军等陪同调研。
上述消息显示,何学军已任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公开资料显示,何学军,男,汉族,1969年12月生,江苏宜兴人,在职研究生,博士,199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7月参加工作。曾任南京工业大学校长助理,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等职。2022年1月,任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前身是黄炎培先生创建于1918年的中华职业学校——我国第一所以“职业”冠名的学校。1954年,更名为上海机械学校。1960年,整体搬迁至南京,更名为轻工业部南京机电学校。1998年,由轻工业部划归江苏省管理。1999年,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更名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暂定名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本科),也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第一所公办职业本科院校。202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宜兴籍高校校长为数不少。仅在江苏,就有南京大学校长(副部长级)谈哲敏、南京林业大学校长勇强,刚刚卸任的江苏科技大学校长周南平,等等。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潘菽也是宜兴人。
截止目前,从宜兴已走出130多位大学校长(校级领导)、上万名教授,成就了“大学校长摇篮”的美誉,以至于中国教育界有“无宜不成校”之说。
1978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清华大学原校长蒋南翔、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培源、南京大学原校长潘菽、吉林大学原校长唐敖庆、天津大学原校长史绍熙五位宜兴籍科教界人士出席开幕式,并在主席台就坐,一时传为佳话。
另有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平均约83万人口中出一名院士,而宜兴籍两院院士(含学部委员)达32人,约4万人中就有一名院士,在全国县级市中位居第一。
放眼全国尤其江南地区,注重文化教育、诗书传承的城市不在少数,为何宜兴一个县级市能走出如此多的人才?
有人说是宜兴的风水好,地理环境是典型的“聚水格”,它有水龙的保佑。“山主贵、水主富”,是一方凝聚灵气的风水宝地,所以宜兴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实际上,宜兴能够被称为“教授之乡”“校长摇篮”,甚至出现一门多教授等现象,离不开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宜兴自古以来,上至名门望族,下至普通家庭,崇文重教蔚然成风,历朝历代社会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高度认可,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的做法,融入了宜兴崇文重教的城市精神。“金榜题名”“学而优则仕”,已成为了宜兴每个家庭奋斗的目标。
在宜兴,读书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即使家境再如何贫穷,吃穿简单一些,日子再苦一些,也绝对不能放弃读书。即使生活条件再艰难,家长也会千方百计让孩子读上书。
宋代宜兴的文庙,即地方官办学校,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经费主要靠学田。据史书记载,宜兴“学田数额甲于江南”,清末共有学田八千多亩。
唐代以来,宜兴共诞生状元4名、进士548名,宋熙宁五年状元佘中、会元邵刚、解元邵材,“一邑三魁”出宜兴,康熙年间会魁储方庆五子均登甲乙榜,“五凤齐飞”传为佳话。
第二,宜兴形成了耕读传家、言传身教的优良传统。在注重教育的大环境下,耳濡目染,前辈标杆,以至“兄弟皆教授”“父子同专家”的书香世家在宜兴并不少见。
《新华日报》创始人、被称为“中共第一报人”的潘梓年,与中国现代心理学奠基人、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潘菽是亲兄弟,与中共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人、上海市原副市长潘汉年为堂兄弟;
曾任机械工业部部长的周建南,与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现任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的周小川是父子;
现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胡焕庸先生“一家九教授”;
中国第一家私立大学(上海大同大学)创始人曹梁厦先生“一门七博士”。
涌现了唐西生、唐立“父子双院士”。
还有令人称奇的天津大学校长、常州中学校长史绍熙兄弟。
⋯⋯
第三,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宜兴,历来就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苏东坡、黄庭坚、米芾、沈周、文征明、唐寅、董其昌、石涛、恽寿平等中国书画史的大家多次游历并居住宜兴,留下众多题咏和墨宝。苏东坡更是在宜兴创办“东坡书院”讲学,写下“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愿在宜兴归隐终老。
这些文人雅士,寄情宜兴山水留下的笔墨丹青、因停留暂居建造的学堂馆舍,也不断滋养着宜兴的文脉,推动宜兴涌现出了徐悲鸿、吴大羽、吴冠中等一大批书画名家和文化艺术大师,奠定了中国书画之乡的地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塑造人文性格。
宜兴这座城市,既有水文化的温婉灵动,进取求变;又有山地文化刚强坚韧、厚重纯朴,可能这也是一批批宜兴青年孜孜不倦、走上读书成才之路的重要原因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