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国家宪法日是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节日,定在每年的12月4日,今年是我国的第六个国家宪法日。
01
宪法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也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斗争和根本成就,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确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领导核心、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奋斗目标规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规定了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等等。
02
宪法的地位如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03
宪法规定了哪些内容?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详细规定了国家的各项核心制度,包括国家制度、社会制度,以及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活动的基本原则。同时,宪法也明确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如人身自由、政治权利、经济文化权利等,以及应尽的公民义务。
现行宪法分为
序言:中国历史发展、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
第一章 总纲:包括国家的性质、形式、结构等基本问题。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明确了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的设置和职责。
第四章 国旗、国歌、国徽、首都:规定了国家的象征和标志。
04
宪法的发展历程
《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法律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过四个宪法,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正。
1954年
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于1954年9月20日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1975年
由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大量删减了宪法必须明确规定的内容,未能充分发挥国家根本大法的作用。
1978年
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对1975年宪法进行了修改,但仍未完全恢复宪法的权威和作用。
1982年
现行宪法
是现行宪法的基础版本,逐步完善了中国的法律体系,确保了党和国家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1988年
(修订)
增加了“私营经济”的相关条款。
1993年
(修订)
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1999年
(修订)
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宪法。
2004年
(修订)
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内容。
2018年
(修订)
增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进一步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05
在高校内宪法宣传的必要性
培养宪法意识与法治观念
通过在高校内宣传宪法,可以坚定学生对宪法的自信,增强宪法自觉。有助于树立法治信仰,更加深入地理解法治精神,形成尊崇宪法、遵守宪法的良好风尚。
提升法律素养与维权能力
宪法宣传可以普及宪法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更好地理解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增强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在高校内宣传宪法,可以坚定学生对宪法的自信,增强宪法自觉。有助于树立法治信仰,更加深入地理解法治精神,形成尊崇宪法、遵守宪法的良好风尚。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宪法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还能够促进其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
来源 || 人民网
排版 || 徐 晨
审核 || 刘 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