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的沮河依旧流水潺潺,下了九里坡,沿河向西,时常能看到朱鹮临河嬉戏,粼粼水波透出几点朱砂暖色,林间也时有飞禽啼叫。
7月15日,耀州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传来好消息“铜川野外繁殖朱鹮37只”!自2013年以来,已累计繁育“铜川籍”朱鹮239只。
诚然,铜川作为秦岭以北首个朱鹮野化放飞地的背后,是近年来生态环境全面改善,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空气质量持续向好……
如今的漆水河流水潺潺,草木葱郁。
铜川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过去饱受污染之痛,被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如今,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铜川走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森林覆盖率48.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居关中6市前列,水环境质量改善率在全国339个地市中排名第一,城市生态“含绿量”迭代更新,高质量发展“含金量”不断升级。
生态修复
抚平“工业创伤” 重塑绿水青山
铜川因煤而兴、因矿设市,是陕西重要的煤炭、建材基地,高峰期煤矿企业达到500多家、水泥灰岩等建材矿山企业有400多家。经过半个世纪的持续开采,资源枯竭,一大批小型及资源枯竭型矿山企业关闭停产,同时也遗留下大量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宜君县苦蓿沟—瓦窑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项目修复前后
在宜君县太安省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该区域的核心区(苦蓿沟—瓦窑沟)有两座开办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废弃矿山。当年采矿活动强烈,导致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压占损毁、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给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工业创伤”。
治理面积大、技术难度大、资金需求大……虽然困难重重,但是生态修复势在必行!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在2020年抓住全省实施黄河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计划的机遇,积极申报市域内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得到了中省大力支持。2021年年初,宜君县苦蓿沟—瓦窑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通过了省自然资源厅审核,铜川迅速组织力量实施。
对废弃建筑物进行拆除,对废渣堆积区域根据自然地形进行整平,对人工开挖形成的陡坎下部进行坡脚反压,在堆渣区域覆土后进行植树植草绿化,恢复矿区自然景观地貌……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恢复区域面积448.5亩。完成后的修复项目区与周边已有的治理项目连成一片,龙门沟流域得到系统性治理,该流域汇水将注入玉华河河道,流经黄帝陵人工湖,改善了玉华河流域、黄帝陵人工湖及其下游沮河、洛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而这仅是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
从2003年开始,市自然资源局不断规范生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督促企业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签订三方监管协议,督促企业提取基金,按照“边开采、边治理”要求,进一步落实了矿山企业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责任。同时,紧抓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政策机遇,争取中省项目资金13.49亿元,对36个历史遗留矿山因地制宜组织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市区两级财政划拨资金6000余万元,对不能纳入中省项目的26个历史遗留矿山进行生态恢复治理;引入社会资本,对13个矿山进行治理修复,并通过转型利用,打造出民兵训练基地、王石凹工业遗址公园、溪山胜境等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生态扩容
逐绿规划添“配置” 人人畅享“森”呼吸
走在铜川的街道上,大到城市公园,小至口袋公园,亦或是带状公园、绿色廊道,可谓是随处可见。
“我家跟前就是植物园,每天都要带娃去溜达一圈,小家伙最喜欢看花花草草了!”家住新区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她自从有了宝宝对出门见绿、开窗见景的“森林城市”生活更是深有体会。
为实现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城中有林,林中建城”的绿化建设目标,近年来,我市稳步推进城市绿化工作,通过见缝插绿、拆违建绿、留白增绿等方式,因地制宜优化绿色共享空间,把更多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其中。同时,推进科学绿化,提高园林绿化管理水平,提升绿化建设品质,形成总量适宜、布局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活空间。
除了市区绿意围绕,城乡的山林更满是青绿。
“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喜欢往山里跑,周末三五好友相约骑行出发,一路上目之所及,皆是葱郁。我们看过林海翠绿,也看到满山红叶,还看见山间野花恣意盎然。”市民郭先生言语间神情自在。
金锁关林海苍翠,浩瀚清幽。通讯员 雒茂荣摄
凤凰山、军台岭、李家沟直观山坡、三里洞红矸山、王石凹煤矿遗址公园、印台街道崖尧村……一场场扩绿、兴绿、护绿行动如火如荼推进中。
今年,市林业局始终把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围绕《铜川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精准聚焦国家现场考查弱项指标,精心制定《任务清单》《问题清单》《督查清单》,明确区县、部门年度建设目标任务,构建梯次模拟验收、区县观摩评比及整改提升工作机制,定期召开验收会与推进会,每季度开展督导检查,持续推进“十大行动”,既展示成绩成果、又查找问题不足,有力推进建设进度、总结经验、浓厚建设氛围,持续营造联创共建的良好局面。同时,紧盯森林城市建设短板弱项,补短强弱,整体提升,实施森林网络“十大工程”,积极开展绿化、补植、抚育工作,预计全年全市完成营造林10万亩、全民义务植树264.8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48.5%。另外,通过开展“五进”宣传活动以及“十大最美森林景观评选”等,讲好古树名木故事,进一步丰富森林城市建设成果,持续提升市民对森林城市建设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生态增势
探寻绿水青山间的“双赢”之路
生态环境怎么样,公众最有发言权。
“今天又是一个大晴天,天蓝云低,趁中午休息在公园里晒晒背,美得很!”“在我小时候,冬季取暖都靠烧煤,冬天都是灰蒙蒙的。这些年,改成了集中供暖,冬天也经常有蓝天白云。”“我家住在漆水河边,以前漆水河雨污混流,两岸多有散排口,逢雨必溢。经过治理改造,河水清澈,还常有白鹭、苍鹭等在河道觅食。我现在住的可是河景房……”
从昔日“煤城”到如今“铜川蓝”常驻,“铁腕治霾”功不可没!
多年来,我市坚持“夏治臭氧冬治霾”,深入开展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VOCs源和生活源“五源共治”。今年,全市新增绩效B级及以上工业企业6家,7家重点工业企业完成提标改造;建成重点用车企业环保门禁系统68家,完成年度任务的106%;新增国六排放标准和新能源货车1019辆,全市大宗物料清洁运输比例达88.55%;全市82个5000平方米以上在建工地全部安装了视频监控,城市主城区主要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2.4%。截至12月2日,全市优良天数255天,PM2.5平均浓度36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87,空气质量位居关中6市区和汾渭平原15市区“双第一”。
同时,我市以创建省级美丽河湖为抓手,印发了《铜川市水生态环境巩固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5)》,编制了《龙潭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方案》,全面开展了入河排污口、黑臭水体、工业园区水污染排查整治等工作,完成了8个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设施的排查整治任务,21个入河排污口全部纳入常态化监管,城市黑臭水体实现了长治久清;建成北市区污水处理厂应急调蓄池,改造雨污混流管网42.7公里,完成年度任务133.4%,整治河湖“四乱”问题55个,汛期污染强度同比下降45%;岔口国考断面水质连续3年达到Ⅲ类水质,优于国考2个类别,4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4个国家地下水考核点位水质均100%稳定达标。
好生态,夯实高质量发展绿色本底。
铜川严格落实能耗控制各项措施,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加快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制定印发了《铜川市“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督促重点用能企业落实节能措施,建立全市“两高”企业能效水平台账,倒逼企业加强节能技改,提高能效水平;强化对企业用能的日常监管,通过对重点用能企业调研,结合企业能耗水平和生产计划制定年度用能计划,对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能耗在线监测;按要求对电解铝、水泥7户重点用能企业开展国家工业节能专项监察和节能诊断服务,指导企业不断提升能效水平。我市被列入为全国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市,修订了《铜川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宜君县、印台环保产业园被命名为全省低碳近零碳试点示范县区、园区,冀东水泥万吨线碳强度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生态向好,发展向前,民生向暖。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铜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愈加稳健。(记者 彭冰 胡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