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品|拾盐士

在AI大模型热潮的助推之下,AI科技厂商的发展,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

作为亚洲领先的AI技术公司,被业界誉为“AI四小龙”之首的商汤科技,也是融资金额最多、估值最高的AI公司。只是,深耕AI领域十年的商汤科技却并非表面那么光鲜,净利润连年亏损,六年累计亏损已超过500多亿元,近日还陷入大规模裁员风暴眼。

身上打着高大上的科技标签,却长久无法实现盈利,在商汤科技迎来十周年之际,一场“大变革”已成必然。

12月3日晚间,商汤科技董事长&CEO徐立发布内部信,宣布商汤科技已完成战略重组,未来将聚焦核心业务AI云以及通用视觉模型,智能汽车”绝影”、家庭机器人“元萝卜”、智慧医疗、智慧零售等业务将拆分为独立公司,各设独立CEO。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独立公司也将设置单独CEO,以便基于团队市场化激励,吸引更多人才加入。

徐立表示,这次调整的意义在于,商汤科技既能通过聚焦核心业务,加速实现盈利和稳定现金流,生态企业在各自细分场景独立运营,也能共享商汤科技的基础设施和基础模型建设成果,形成有效协同。

在这次战略调整动作中不难看出,徐立对于商汤科技盈利能力提升、早日实现市场化突破的迫切和决心。资深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战略调整也算是商汤科技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

而此前,押注元宇宙概念起家的商汤科技,也曾将业务重点聚焦于生成式AI,但一直没能摆脱亏损境地。商汤科技血亏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么样的商业逻辑和行业困境?

六年半亏损近500亿

造血能力不足投资者丧失信心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AI技术日渐成熟。而自2022年底以来,来自大洋彼岸的ChatGPT在国内掀起的一股AI大模型热潮,更是鼓动了不少AI创业者加入这个赛道,让整个赛道越来越拥挤。而传统的互联网巨头百度、阿里、字节等大厂自然也不会错过,并以各自的方式参与“内卷”。

不过,AI虽然看起来前景无限,目前却依然需要解决商业化的问题,才能变成“真金白银”。虽然从市场份额来看,商汤科技作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在计算机视觉市场的市场份额,连续多年位居榜首,但是深耕AI领域十多年,商汤科技却依然亏损,业绩表现差强人意。

横向对比其他AI科技企业,商汤科技虽然在上市之前受资本热捧,但是如今似乎已“跌落神坛”。不仅上市之后交出的业绩“成绩单”十分惨淡,而且投资者也逐渐对其丧失信心与耐心。

财报数据显示,近年来商汤科技的收入规模均不及其当期亏损规模,因此也常年入不敷出。数据显示,2018-2022年,商汤科技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8.53亿元、30.27亿元、34.51亿元、47.00亿元与38.09亿元,而2019-2022年,营收同比增幅分别为63.30%、14.02%、36.20%与-18.97%。

由此可见,在2021年上市之前,商汤科技的收入规模还能保持较为持续的增长,但增幅已经明显放缓。尤其是2022年,商汤科技的业绩更是首次出现了下滑。

虽然时至2024年上半年,商汤科技实现营业收入17.40亿元,同比增长21.39%。但是从规模来看,此时的营收绝对值,与往年高峰时期相比,已相差甚远。

作为一家在AI领域备受瞩目的上市公司,商汤科技的业绩下滑显然会遭到投资者的质疑。为此,商汤科技也曾解释此为“战略性亏损”。也就是说,公司为了壮大营收规模,确保公司及股东的长期利益,以及平摊经营成本,而必须从战略层面付出一些代价。

只是,商业科技成立时间已经长达10年,收入已经开始不再增长,但是亏损却在持续。这种长期窘迫的状况,恐怕并非商汤科技轻描淡写就能一笔带过的。

据商汤科技的招股书以及历年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商汤科技实现净亏损分别为49.63亿元、121.58亿元、171.40亿元、60.45亿元和64.40亿元。

近年来,商汤科技似乎“亏的远比挣的多”。尽管2024年上半年,其亏损有所收窄,但依然巨亏24.57亿元。而五年半时间以来,商汤科技的累计亏损金额已接近500亿元。

更为致命的是,营收增长停滞、持续亏损的商汤科技,自身造血能力也严重不足。体现在经营性现金流方面,净流出几乎是常态。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分别为-24.85亿元、-30.84亿元、-32.34亿元、-35.24亿元。这也意味着,目前的商汤科技依然在依靠融资,苦苦支撑。

实际上,商汤科技亏损的原因显而易见。一方面,AI作为迭代飞快的高新技术,持续进行科技研发必不可少。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对于AI技术的应用认知度不足,适当地进行营销推广、市场教育也势在必行。二者的叠加,也让商汤科技不堪重负。

2018-2023年,商汤科技的研发投入分别高达8.49亿元、19.16亿元、24.54亿元、36.14亿元、40.14亿元和34.66亿元,累计投入高达163亿元。尤其是近两年,其研发支出甚至超过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100%。

在多年来惨淡业绩之下,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似乎也对商汤科技丧失了信心与耐心,公司股价上市不久后就开始“跌跌不休”,而商汤科技曾经作为“AI四小龙之首”的光环,也随着其濒临沦为“仙股”而逐渐褪色。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投资者之所以对商汤科技缺乏信心,根本原因是商汤科技并没有将其技术很好地转化为落地应用、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而变现能力的不足,也便成了商汤科技的硬伤。

“腾笼换鸟”连年陷入裁员风波

不久前,商汤科技在香港举办了一场论坛庆祝十周年生日,董事长兼CEO徐力在会上宣布了商汤科技的发展新战略,并发出了一封关于战略和组织架构调整的内部信。

该内部信虽然名义上是为了提升公司组织效率、推动资源的集中化和集约化。但是实际上,却是商汤科技裁员风波的开端。拾盐士综合多位知情人士和媒体报道的相关内容可知,这次商汤科技裁员涉及安防、自动驾驶、医疗、研究院等多个业务部门,有的甚至“整个团队全砍”,而赔偿方案为N+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消息,商汤科技并没有公开否认。据其内部员工透露称,此次裁员或达一两千人,分别在年前和年后进行。同时也有报道称,此次裁员比例或许接近30%。

虽然商汤科技并未向外公布具体的裁员人数以及裁员标准,但是却提及了其“大装置-大模型-应用”的三位一体新战略,并宣称要致力于成为最懂算力的大模型服务商和最懂大模型的算力服务商。

据了解,商汤科技除了设立了智慧生活、智能汽车、智慧商业、智慧城市四大业务BU之外,还设立了独立的“大装置”和“研究院”部门,并在近两年内新增了专门的“大模型”部门。三大独立部门作为底层架构,承担着类似于中台的向四大业务部门输送算法算力等技术支撑。

也有消息称,此次裁员并不涉及大模型、大装置部门,而研究院和智能驾驶等等业务场景导向的BU成了裁员的“重灾区”。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商汤科技首次裁员。最近几年,商汤科技的财报显示,其员工数量不断下降。其2021-2023年业绩报告也显示,各报告期内,商汤科技员工分别为4114人、5098人、4531人。而截至2024年上半年,商汤总员工数为4672人,相较三年前上市时减少了超过1400人。而在此前的2023年8月,商汤科技就曾进行组织调整,为被裁员工提供了N+2的补偿金。

据了解,在裁员的同时,商汤科技仍在继续招聘相关岗位。对此,商汤科技也向多家媒体回应称,“目前商汤社会招聘及校园招聘正常进行中”。因此,这次裁员风波也被网友调侃为“腾笼换鸟”。归根结底,还是商汤科技在自身业绩和资金层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正如商汤科技前员工韩振强说,“早年商汤曾经大规模为大装置而招兵买马,为了和市场友商抢人商汤不得不花高价”“这是为了进行员工淘汰,用一般薪资水平的新员工替换掉数量不小的一批高薪员工”。

由此可见,商汤科技大幅度裁员,或是公司减负、降本增效的无奈之举。只是,该类举措对于商汤科技未来的业绩调整成效如何,尚不得而知。

独立芯片业务、押注生成式AI胜算几何?

面对“陈疾新患”,近年来商汤科技也试图使出浑身解数,以多管齐下力挽狂澜。例如在2021年,商汤科技将目光从元宇宙转向生成式AI,并正式对外发布Sence Core商汤AI大装置。

据了解,这是一个包含算力、平台、算法层的AI基础设施。除了在算力层,商汤科技采购了英伟达、寒武纪等企业的算力芯片,并自建数据中心外,商汤科技才耗资糜费地走上自主研发芯片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商汤科技更是开始为芯片团队重新规划出路。据知情人爆料,商汤科技已经开始筹划将其芯片业务,独立出去。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在商汤科技今年5月份发布的芯片业务独立的信息时,其融资信息就被注意到了。彼时,其芯片业务已引入外部投资者、完成了亿万级别的融资。而如今,其芯片业务由一位具有官方履历的人士担任一号位。

据了解,商汤科技开始自研AI芯片,始于2018年,并在2020年成功流片STPU芯片。而该芯片旨在提高AI模型的运算效率,特别是在边缘计算场景中。

多年过去,商汤科技推动芯片业务独立的落脚点,便迅速指向了其全资子公司影微创新。而其策略是,改变产品线。据分析,商汤科技将ISP切换为NPU方向的可能性很大。

不过,对于此策略,也有业内人士持担忧态度。尽管“背靠大树好乘凉”,但是因为平台内部孵化的芯片部门,往往缺乏核心创新者。

因此,与创立第一天就走向市场化的芯片相比,战斗力有多少,犹未可知。更何况,如果以降成本为目的进行分拆,那么,商汤科技后期对其资源支持力度如何,也十分存疑。

值得注意的是,商汤科技发展生成式AI,动作迅速,如今该部分业务,也已成为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甚至成为商汤科技业绩增长的一股新力量。而本次裁员以及组织调整,也为其进一步发展生成式AI业务,提供了契机。

据了解,在商汤科技进行业务调整后,2024年上半年,商汤的生成式AI业务达到了10.51亿元,同比大增255.7%,对总营收的贡献超过60.4%。这也意味着,生成式AI已经成为商汤业绩的中流砥柱。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商汤科技要将发展生成式AI业务,上升到战略高度了。

对此,商汤科技自身也表示,2024年生成式AI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大模型和智算成为新质生产力,显著提升各行业的效率。只是,在生成式AI业务增长亮眼的同时,商汤科技的传统AI业务却同比下降50.6%,仅实现5.20亿元,两大AI业务可谓此消彼长,合计增长也仅为14.46%。

由此可见,战略调整后的商汤科技,或许有一些顾此失彼。不过,在盈利压力之下,商汤科技的战略变革仍在持续。

12月3日晚间,徐立宣布商汤科技已完成战略重组,未来将聚焦核心业务AI云以及通用视觉模型,智能汽车”绝影”、家庭机器人“元萝卜”、智慧医疗、智慧零售等业务将拆分为独立公司,各设独立CEO。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独立公司也将设置单独CEO,以便基于团队市场化激励,吸引更多人才加入。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在AI 2.0时代,基础设施水平的显著提高是大势所趋,通用AI模型是方向,这一战略有望推动商汤科技在生成式AI领域的发展,尤其在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能驾驶等垂直优势领域的应用。

从商汤科技管理层大刀阔斧地变革来看,商汤科技依然将其未来的业绩压力与盈利增长点,押注在生成式AI方向上。

不过,这场战略变革能否为商汤科技盈利能力带来本质上的提升,依然不甚明朗。多家券商研报显示,预计到2026年,商汤科技的净利润或仍为负。因此,这场围绕生成式AI的战略重组,是否能让商汤科技如愿获得业绩增长、甚至扭转亏损局面,依然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