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综艺《再见爱人4》成功气到了全国网友。
身为一档解决夫妻问题的综艺,麦琳李行亮夫妇竟被全网劝离。
家庭主妇麦琳,教科书式示范了低认知沟通对家庭关系的毁灭性打击。
丈夫请求和她好好谈谈,她反问回怼:
「好好谈谈?你什么时候听过我的话?」
表达需求时,总是拐弯抹角地拿别人来对比:
「我闺蜜的老公总是给她买这买那的。」
或者阴阳怪气:
「我配得到一杯咖啡吗?」
索取关爱时,习惯用付出来绑架对方:
「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呢?
「你不惭愧吗,你不觉得自己很过分吗?
「你是真傻还是装傻?
「你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自私到这个地步?」
丈夫专程飞去上海给她买青团,因为怕买错,所以买了所有的口味。
她却因为第一口没有吃到最爱的口味而向旁人抱怨:
「我会骂死他!
「机票花钱,你还买了一个我不爱吃的口味回来!
「没有那么在乎我。」
殊不知,家庭的财政大权掌握在麦琳手中,李行亮的机票都是用积分兑换的。
令人汗颜的是,身为家长,我竟在她身上看到了我曾经的影子。
从前,孩子最叛逆时,我就是用这四种方式激化矛盾的。
01 用反问来嘲讽
孩子二年级时,把家里刚买的花瓶打碎了。
危险的玻璃碎片飞溅,混着营养液的水撒了一地,刚放进去一天的重瓣百合也变得七零八落。
一想到被营养液弄得胶黏的地板、以及可能被忽略的玻璃碎片,我就气不打一处来。
他很慌张,连忙道歉:
「妈妈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说着就蹲下身伸手去捡玻璃。
我有些烦躁,其实更多的是担心他划伤手,但嘴里吐出的话还是那么尖锐:
「不是故意的?
「你在家里就会闯祸,还能干点什么?
『你以为自己是少爷啊?」
他听了这话,直接僵在原地,起身不是,继续捡也不是。
我更火大了,又把他骂了一顿。
后来有一次,我发现家里少了一只碗,怎么也找不到。
当天晚上,他来我房间认错,承认那只碗是他打碎的。因为怕挨骂,就没敢告诉我。
我顿时五味杂陈。
他低头绞着手的那一瞬间,我忽然觉得很心疼。
我是怎么把孩子养得这么可怜的?
从那一刻,我暗自下定决心,不再用言语去伤害孩子,不能让孩子在内心种下阴影的种子。
孩子犯错立即承认,本来是好事。
我们只需要教他如何处理残局,嘱咐他下次小心即可。
若是像这样激烈反问指责,把一件小事上升到「他在家里只会闯祸」的高度,就不能怪他犯了错不敢承认。
意识到这一点时,我瞬间毛骨悚然。
有多少个失察的瞬间,我的错误沟通让孩子养成了坏习惯?
父母需要承认,孩子的坏习惯也许是父母逼着他去养成的。
一切都有迹可循。
02 用对比来提要求
「别人家的孩子」是我们儿时最大的敌人。
被对比是孩子的命运,从古至今皆是如此。
可从来如此,便对吗?
孩子不应该活在不能满足父母期望的愧疚中;
不应该承受担心父母会选择更好的孩子的焦虑中;
更不应该在频频对比中丧失信心,无法建立自信。
若是在二孩之家,这种对比甚至会导致不公平对待,最终指向子女间关系不和。
子女不和多是老人无德。
这句话很中肯。
电视剧《都挺好》中,小女儿苏明玉从小被两个哥哥压一头,家里什么资源都紧着哥哥们来。
哥哥们能出国留学、买房结婚,可成绩优秀的她却只能上免费的师范大学。
长大后,哥哥把她打进医院,爸爸却说:
「他们从小打到大的。
「今天怎么出动警察了呢?」
多可怕。
电视剧是大团圆结局,苏明玉与家庭和解。
可现实世界,有无数个苏明玉。
家庭给苏明玉们带来的的创伤,也许用一生都无法治愈。
父母表达期望和要求,有更温和理性的方式。
期望不应该被包装成以贬低为壳子的敦促,期望就是期望本身。
大大方方,明明白白地表达即可。
03 用付出来绑架
「你们生了我,却不好好养我。」
苏明玉是这样评价父母的。
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上来,对孩子负责是最基本的义务。
父母养育孩子必然是辛苦的。
但孩子背负我们的期望,未必就不辛苦。
更何况,很多父母的期望,对于孩子而言,只是延续父母未完成的梦想。
哈佛大学高材生伍绮诗的长篇小说《无声告白》中,大女儿莉迪亚的遗体在湖中被发现。
母亲和哥哥认定真凶是隔壁的坏小子,但随着故事的展开,真相却是。
母亲玛丽琳年轻时因为怀孕放弃了自己的医生梦想,成了家庭主妇。
她对女儿要求严格,一心要女儿代替她成为一名医生,总是强调自己为家庭和孩子做了多少牺牲。
所以女儿在成绩退步后,无法面对也许会辜负母亲期望的灭顶压力,选择与隔壁的坏小子厮混,以此来逃避母亲的期待。
最终,当坏小子拒绝和她私奔时,她失去了唯一逃离压力的途径,选择了投湖。
生育在生物学角度上来讲,是基因的延续。
但梦想并不能通过基因来传递。
孩子诞生于「我们」。
却不是我们人生的「注释」,更不是「补充说明」。
父母用自己的付出来捆绑孩子,驱使孩子延续自己的人生,更是自私到极致的行为。
04 用抱怨来扫兴
曾经有个朋友跟我讲过这样一件事。
她的女儿在小学四年级时,为她准备了母亲节惊喜:一张手绘贺卡。
但母亲节那天,她在孩子的奥数兴趣班旁听。
女儿没有回答上老师的问题,尴尬地坐下了。
回家路上,她没跟女儿说一句话。
她想起昨天女儿自作主张关上了房门。
肯定是在里面偷偷玩呢。
否则怎么会答不上老师的问题?
她越想越气,一整晚没理女儿。
第二天送女儿上学时,她在校门口对女儿说:
「昨天是母亲节,你就送给妈妈那样的礼物。
你爸不出钱,我送你去辅导班容易吗?」
女儿没说话,只是红了眼眶,小心翼翼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贺卡:
「对不起妈妈,母亲节快乐。昨天惹你生气了,没敢给你。」
「妈妈,那天我关上房门,是在准备这个,我想给你一个惊喜。」
她第一时间的反应竟然是愤怒。
因为那天她暴力打开了女儿的房门。
如果不是女儿的隐瞒,她也不至于错过这份心意。
但很快,这种在大庭广众之下收到女儿礼物的喜悦还是占据了上风。
她没有安慰女儿,也没有因那天粗暴开门的行径向女儿解释。
她只是向周围相熟的家长炫耀着;
还告诉他们,这是孩子把自己关在房间偷偷准备的。
这时她女儿说了句话,让她非常没面子:
「妈妈,我以后再也不想给你惊喜了。」
她当即挂了脸,瞪着女儿,觉得很跌面子。
回家后,自然是免不了一顿数落和抱怨。
她给我讲这些时,只是为了说明她女儿是个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抱怨有多么扫兴。
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怎样辜负了女儿的一片真心。
大人的世界很复杂,孩子的世界却非常简单。
他们识别不出包裹在我们语言之下的真实诉求。
所以,在亲子沟通中,我们应该学会返璞归真,尝试去进入孩子的世界。
不要沉浸在成年人的面子、性价比和支配感之中。
05
有毒的低认知沟通会制造一种「鬼打墙」,双方都委屈失望,徘徊在原地。
无法进入彼此的世界,更无法收场。
想要孩子情绪稳定,首先家长要学会正确表达。
不要扭捏拧巴,更不应该等着孩子来照顾我们的情绪。
有需求就直接提需求,有不满就直接表达不满。
要表达感受,而不是想法。
孩子犯错;
可以说:
「你让我有点难过」
而不要说:
「你真没用」。
别让错误沟通毁了家庭关系。
这将是我们一生的课题。
点个「赞」,决心构建真正的「幸福家庭」,是一个家变好的关键。
我是蒋沅池,如果你有家庭情感或心理上的困惑,欢迎私信留言。
热门跟贴